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符彦“无可奈何”的原因主要是

A . 周渭身为高官,身份特殊 B . 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 . 地方权力分离,双方无隶属关系 D . 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
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

A . 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B . 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 . 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D . 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唐中宗时期若要进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 . 尚书省→皇帝→中书省→门下省→皇帝→吏部 B . 皇帝→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皇帝→工部 C . 门下省→皇帝→尚书省→中书省→皇帝→民部 D . 皇帝→中书省→门下省→皇帝→尚书省→礼部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

A .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 .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 .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唐王朝社会结构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而平民包括两个部分:庶民和贱民。贵族跟平民的等级是严格的,只有一条似有似无的狭径,作为庶民爬上贵族地位的阶梯…… 这里的“狭径”主要是指

A . 依附特权贵族 B . 参加科举考试 C . 经商成为富豪 D . 耕织获得奖励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 .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 中央监察机制完备 C .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 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1397年,刘三吾等受命主考会试,结果录取的都是南方人。这引起北方士人的强烈不满。朱元璋命张信等人复查,但结果仍如此。有人上告说刘张等人串通,朱元璋大怒,在处置了刘张等人后,又亲自阅卷,最后录取的都是北方士人,史称“南北榜事件”。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科举公平选拔人才古今同理  B . 解决考试和区域公平的矛盾 C . 笼络北方士人借以巩固政权 D . 避免科举取士过分倾向南方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

A . 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 . 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 . 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 D .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可发达。”这种制度是(   )

A . 宗法制 B . 郡县制 C . 均田制 D . 科举制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材料反映的行政制度建立的时代是(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北宋 D . 元朝
“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 . 什五连坐 B . 郡县行政 C . 刺史监察 D . 皇权独尊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 (1) 根据图一,指出唐朝“三省六部”中三省的主要职能各是什么?

  2. (2) 图二体现了什么原则?结合图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原则在美国联邦政体中是如何体现的?

  3. (3) 对比中国古代和美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相似之处?本质上有何不同?

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    )

A . 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 . 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 . 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 . 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知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的举措是(    )

A . 九品中正制 B . 察举制 C . 科举制 D . 郡县制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沿袭唐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逐渐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劾百官,使得宋代监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臣,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

    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控,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B . 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 . 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D . 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这是(    )
A . 察举制 B . 征辟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宋代134位宰相,123人出身科举,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官员,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等。这反映了宋代(    )
A . 重文轻武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B . 举制实现了社会阶层平等 C . 科举制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 . 人才选拔做到了公平和公正
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加强君主专制 B . 完善中央集权 C .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 . 扩大民主权利
有学者说,汉代人们的自我奋斗代替了祖先的荫庇和血统论,从而使许多出身于平民的人物活跃于政治舞台。这是因为汉代(    )
A . 皇权专制统治得到完善 B . 人们的参政热情提高 C . 军功授官已经成为主流 D . 选官体制进行了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