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20~30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 . 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 . 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 . 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 . 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农业集体化
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

A . 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 . 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 . 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合生产力水平 D . 帝国主义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 . 十月革命 B . 斯大林模式 C . 新经济政策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 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 . 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 .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 . 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 .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 .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 .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列宁指出:“学会了解商业关系和经商是我们的责任。商业问题成了党的一个实际问题,成了经济建设的一个实际问题。”列宁讲这番话的背景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施 B . 推行国家工业化计划 C . 推行新经济政策 D . 改革苏联经济模式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国家的发展,但也会造成国家的巨大损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时    间 

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

4.5

1958~1962年

4.3

1963~1965年

11.1

1966~1970年    

3.9

1971~1975年   

4.0

1976~1980年 

5.1

1981~1985年

8.1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材料三  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但同样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列宁《论粮食税》

  1. (1) 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并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 .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 对经济体制进行局部调整 C . 利用市场来调节国民经济 D .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企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认为,自发的市场意味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因此必须对之进行必要的限制和管理,必须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竞赛中逐步战胜资本主义和小资本主义因素,这样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曾指出:“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这种对小生产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的警惕,实际上一直在影响列宁和俄共(布)的决策者。列宁认为,实施自由贸易、商业精神和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都是一种“暂时的后退”,必须退得“适度”,并在适当的时机,重新转入“进攻”,即实施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

——摘编自《列宁“新经济政策”迷评》

材料二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不存在姓“社”和姓“资”之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作为手段,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没有区别,有区别的话就在于所有制的性质不同。

——摘编自《论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之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市场观与邓.小平市场观的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市场观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到1932年时,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同时期在美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成3个大型钢铁厂,在美国援助下建立了约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这表明苏联(    )

A . 持续实行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 B . 对待西方采取了和平共处原则 C . 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发展工业 D . 经济建设依赖于西方国家援助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

A .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 交纳固定粮食税 C . 推行农业集体化 D . 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粮食垄断,绝对禁止任何私人买卖粮食……绝对禁止任何私人隐藏粮食。”这一措施的实行(    )

A . 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 . 保证了苏俄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C .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 推动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发展
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 . 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的发展 B . 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 C .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
【加试题】瓦列金·别列什科夫(俄)在论著中写道:“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劳动时,农民用一季收成便让全国人吃饱饭。手工业者和服务业的人们也期待着顺利发展生产。重要的一点是,过去的苦难还没有摧毁人们的心理。大多数人们渴望着能够带来快乐富足的劳动。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挣到钱,食品和商品的丰富显示了好好劳动的意义。”这些状况的出现是由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执行 B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 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 . 赫鲁晓夫改革的推行
苏俄(联)一位国家领导人曾说:“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下列选项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经济遭到空前破坏”主要是由于经历了卫国战争 B . “资本的帮助”直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 为得到“资本的帮助”,国家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D . “资本的帮助”有利于突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人士形成了一股“苏联热”。史学家钱穆曾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描述:“孤独的农民从前对着疲马叹息,从朝到暮在一小块土地上流汗,现在是用着机器伴着愉快的歌声,在一种友谊的态度上工作了。”这一描述(    )
A . 准确记述了苏联农民的生产状况 B . 表明知识阶层发展计划经济的意愿 C . 说明历史叙述受主观情感的影响 D . 说明当时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步弱化
下表反映了1919年和1925年苏俄(联)农村每个成年人消费量(单位:千克)的变化情况。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

粮食
1919年18116.5
0.5
1925年22938.7
4.6
A . 农业生产技术革新 B . 政府减轻了农民负担    C .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 工业化建设全面开展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

钢(万吨)

煤炭(万吨)

棉织物(亿平方米)

谷物(万吨)

1928年

425.1

3551

18.21

7 330

1940年

1 831.7

16 592.3

27.15

9 564

增幅(%)

330.08

367.25

49.09

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 (2) 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 (3) 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

是什么?(   )

A . 真的,新经济政策 B . 假的,余粮收集制 C . 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自由贸易 D . 真的,余粮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