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知识点题库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

A .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 . 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 . 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 . 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1921年至1922年,苏联市场上纷纷涌现出一批私商,而且呈迅速发展之势。他们开始仅仅局限于市场和集市上的小宗交易,后来慢慢地经营范围也就扩大了。从事私商的人也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有工人、知识分子、退伍军人、旧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以及大量的家庭主妇。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 战时共产主义取消了公开的贸易 B . 新经济政策恢复了商品货币流通 C . 苏联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 . 国家放弃了对贸易的全部垄断
保尔在一次会议上对自己作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向新经济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时他已认识到(     )

A . 实行粮食税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B . 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 . 恢复货币和商品流通并不是发展资本主义 D . 新经济政策能改善工农联盟并能巩固政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

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

材料三

洋务运动

实业救国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一五计划

大跃进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当年怎样“向资本家学习”,罗斯福又是如何“领会社会主义精神”的?

  3. (3) 从表格中任选一个历史事件,指出其与工业化的关系,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文字说明逻辑清晰。)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A .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 .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 . 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 .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918年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对于列宁的这种说法,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B . 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 . 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D . 苏俄新经济政策带来国民经济恢复
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

A .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B .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 有助于缓解当时国际上粮食短缺状况 D . 实际上有利于国际关系趋向缓和
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是(    )

A . 余粮收集制 B . 粮食税 C . 农业集体化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播种及收获期、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这些措施(    )

A . 加速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为保障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而推行 C .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 D . 推动了苏联农业的灼速发展
据《苏联经济史》记载,(苏俄)国营农场的数目:1919年只有2020个,1920年末已经增长到3312个。这一时期国营农场的发展有利于(  )
A . 保障对工业中心的粮食供应 B . 农业生产水平的迅速提高 C . 推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D . 调动个体小农生产积极性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
A . 实行余粮征集制 B . 确立土地私有制 C . 推行全盘集体化 D . 征收粮食税
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
A .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 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C . 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 . 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政策,虽然有助于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其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923年秋,苏联经济陷入了低谷,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应该加强经济计划以同资产阶级的破坏做斗争。这一主张(    )
A . 反映了阶级斗争的严峻形势 B . 折射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 C . 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 D .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所揭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期,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具有普遍深远的意义,这一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    )
A . 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前提 B . 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近代化 C . 为落后国家走向近代化提供经验 D .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1. (1) 材料一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材料二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如何“行动”的?这一行动开创了什么经济模式?
1918年,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说:“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观点(    )
A . 认为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B . 为实行新经济政策做出说明 C . 总结了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 D . 认为应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 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 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 . 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C . 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1923年,苏联开始推行零售商业信贷政策,允许国民经济最重要部门的工人免息分期付款购买家居用晶、手工艺品、专业工具、农业设备以及工业企业生产的耐用品。这说明苏联(   )
A . 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 B . 对经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 C .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D . 积极地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
1921年列宁结合俄国国情 “创造性的将市场经济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材料中的“实践”是指(    )
A .  自由放任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