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题库

1921年后,苏俄实行粮食税,允许自由贸易,推行按劳取酬,这一系列做法和1934年后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中实行的政策最大的不同是

A . 政策推行的社会背景不同 B . 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不同 C . 政策实行后的结果不同 D . 政策所涉及的经济体制不同
前苏联在某一时期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 . 苏联国内交通业发展迅速 B .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交锋 D .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式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泰戈尔断言是因为这种疗法(     )

①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②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③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格鲁吉亚地处黑海石油和西方市场的中间地带,位于俄罗斯、伊朗和蕴藏丰富石油的里海,一条可以绕过俄、伊的输油管可以直接到达欧洲,黑海石油最终将可能像今天的中东石油一样对工业世界产生重要影响。1922年,斯大林提出了建立苏联的“自治化”方案。按照这个方案的规定,格鲁吉亚等作为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列宁对这一方案表示了不同意见,建议把“加入俄罗斯联邦”改为“同俄罗斯联邦一起正式联合组成欧洲和亚州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格鲁吉亚在苏联时期分离主义倾向一直非常严重。斯大林虽然是格鲁吉亚人,也一直对格鲁吉亚进行严厉镇压。苏联解体的时候,格鲁吉亚就是一只带头羊。苏联解体以后,格鲁吉亚一直非常支持北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特别是车臣。格鲁吉亚一直是车臣获得外界援助的重要渠道。2008年8月8日至8月18日,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的战争。

  1. (1) 根据材料指出斯大林和列宁的方案的主要分歧。

  2. (2)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08年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爆发战争的原因。

近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共同的特征和不一样的结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0年,(新)贵族拥有的土地达15%~20%,1780年则达20%~25%,1851年,英国的10个郡中,100~2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900个,300~499英亩的农场数有3200个, 500~999英亩的农场数有1529个,1000英亩以上的农场数有323个。

——沈汉《晚近英国农业史研究综述》

材料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从宰杀大半牲畜的消极抗拒,直到出现70万农民卷入的“斯大林的农民战争”。

——卞悟《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农业经营的特征及其原因。

  2.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带来的影响。

20世纪世界历史的经验教训,不仅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需要改革,也表明两种制度可以共存并相互借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按规模说,这都是些工人不超过5人的小作坊;它们通常利用本地的原料,生产日用必需品。……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

──B.C.列利丘克著《苏联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

材料二:英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是撒切尔夫人大力推行的改革措施之一。……英国采用出售国有企业股票的方式实现私有化。……起先,私有化的范围固定在石油、宇航、电信等行业,从1988年开始,撒切尔政府第一次向民众明确表示,私有化无禁区。……撒切尔夫人为了让市场来决定经济的自然发展,除了私有化以外,还缩小了某些机构的职能,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资助。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为完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以提高企业活力,放权让利、加强企业的责任制成为80年代的国营企业改革的重点。……“放权让利”的改革是从四川开始的。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政府选择了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重庆钢铁公司、成都无缝钢管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逐户核定企业的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的目标,允许他们在实现目标以后提留分享少量利润,作为企业的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量奖金。

──武力、肖翔《环球视野:中国共.产.党关于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的探索》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经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主要措施和特点。

  3. (3) 材料三中国有企业“放权让利”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这一改革是如何调动企业和职工积极性的。

  4. (4) 以上三则材料涉及的企业改革,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

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末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反映了斯塔夫里阿诺斯(    )

A . 强调全世界都要用苏联模式 B . 从全球视野看待斯大林模式 C . 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改造西方 D . 认为苏联与西方应相互借鉴
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联(    )

A . 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 B . 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 C .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D . 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    )

A .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 . 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 . 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 . 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斯大林执政时期的是(    )

A .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 “开垦、开垦、再开垦” D .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A . 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 .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 .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图是20世纪前期苏联描绘纺织女工的一张海报。该海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

A . 苏联工业化建设中轻工业得到发展 B . 工业化政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 . 斯大林实行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政策 D .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A . 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 . 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C . 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D . 加强对城乡的统治
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以此奠定了1945年的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据此可知该文件(    )
A .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 C . 否认了列宁改革的必要性 D . 肯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工业成就
斯大林在实施各项政策的时候都从列宁在建国之初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文件中寻求理论支撑,认为自己所实行的政策都是符合列宁思想的,是对列宁思想的一种延续。这表明,斯大林(   )
A .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 B . 重视延续列宁的经济政策 C . 坚持走科学社会主义道路 D . 注重吸取治国理政的经验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入困境。”其中“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 . 新经济政策 B . 斯大林模式 C . 赫鲁晓夫改革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    )
A . 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 B . 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 C . 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D . 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材料一: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三是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很明显,苏联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使苏联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斯大林模式:苏联强大与衰落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三:《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四: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直接过渡”转向“利用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 (3) 据材料三,概括《全国工业复兴法》中涉及社会保障的内容。
  4. (4) 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与罗斯福新政有何相似之处?
苏联在一五计划完成后,基本上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参与集体农庄的农户已占6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3%,社会主义工业已占全国工业的99% ,成了工业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领导地位。苏联的经济发展(   )
A .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B . 构建了两极格局新秩序 C .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走向成熟 D . 助推斯大林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