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题库

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 .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 . 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 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 .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 . 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 . 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斯大林时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与新经济政策不同点是
①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④改变了工农联盟政权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 .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③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   )

①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②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绝对领导

③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④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赫鲁晓夫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并从1957年开始降低了高级干部工资,规定了政府部长、副部长、部务委员、司长、副司长的最高工资,并废除了每月发给高级干部的专门津贴。据此可知,赫鲁晓夫的此项改革(   )

A . 削弱了其执政时的社会基础 B . 确保了其他改革的顺利推行 C . 有利于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 D . 致力于纠正斯大林模式弊端
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

A . 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 . 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 .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取消新经济政策
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    )

A . 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 B . 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C . 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D . 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
阅读下表,表中各大国钢铁产量在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38年各大国的钢铁产量(单位:百万吨)


1910年

1913年

1920年

1930年

1938年

美国

26.5

31.8

42.3

41.3

28.8

英国

6.5

7.7

9.2

7.4

10.5

德国

13.6

17.6

7.6

11.3

23.2

法国

3.4

4.6

2.7

9.4

6.1

俄国

3.5

4.8

0.16

5.7

18.0

日本

0.73

0.25

0.84

2.3

7.0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

A . 英美受益于一战且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B . 德日未受一战影响但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C . 俄国受一战影响但未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 . 法国既受到一战的影响又受到二战的影响
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A . 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 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 . 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 .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 D . 肯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专著《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金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与剥夺年代相关联的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加速战略发展 D . 斯大林模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佩也夫一家就被作为富农消灭和流放了……三到四家贫农从邻近的村子搬进了佩也夫家的房子,占有了一切财产、家畜和土地。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称呼他们自己:集体农庄还是公社。”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可能出现在(    )
A . 列宁时代 B . 斯大林时代 C . 赫鲁晓夫时代 D . 勃列日涅夫时代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据此可知,该学者(   )
A .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 . 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 . 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 . 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加以阻挠。”

材料二: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材料三:(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已经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企业的计划不切合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材料四: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9月全会上,他提出要种植玉米。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农业政策。
  2. (2) 材料二中苏联采用的“非常手段”是什么?“用行政办法”形成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型现代化途径”的“新”还表现在何处?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改革失败的原因何在?
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依靠畜力和人力。这可以用来证明当时苏联(   )
A . 新经济政策的成效不明显 B . 面临帝国主义战争的威胁 C . 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 D . 加快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这表明苏联(   )
A . 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 B . 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C . 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 D . 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苏联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苏联的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 . 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太低 D . 苏联实行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