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点题库

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    )

A .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B . 宣布实行多党制 C .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 D . 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
有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对上述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评价历史人物要立足于现实 B . 历史人物只有在成为历史后才可以评判 C . 对历史人物的评判只有经历较长时间才更为客观 D . 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一定要遵循一分为二的观点
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是(  )

A . 改变了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B . 重点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C . 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 实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20世纪五十年代,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 )

A . 工业 B . 农业 C . 商业 D . 军事
读表三。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

表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年平均增长率百分比)

时期

项目

1961—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6.5

7.4

6.3

4.2

国民收入

6.5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

8.6

8.5

7.4

4.4

农业总产值

2.2

3.9

2.5

1.7

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1964年——1982年。

①六十年代苏联经济持续增长 ②七十年代苏联国民收入持续下降

③工业领域是其发展的重点 ④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的经济发展呈下降趋势


A . 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

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

件之一。”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

A . 列宁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罗斯福
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A . 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 . 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 . 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 . 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1991年12月26日,一面带有斧头镰刀图案的红色旗帜永远落下了帷幕。回顾它所经历的八十多年的岁月,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 斯大林继续沿用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 . 赫鲁晓夫时期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脱离实际 D .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最终使美苏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
近代以来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二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材料三 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 (1) 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英国是怎样“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且“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能后来居上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和科技等方面分析“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的原因?
  4. (4) 当前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请您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提出建议?
“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1937年之前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也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工业国。”苏联取得工业成就的重要措施是(  )

A .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 重视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 D .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1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2中走在送葬队伍最前头的人是(    )

A . 赫鲁晓夫 B . 勃列日涅夫 C . 戈尔巴乔夫 D . 叶利钦
1918年到1964年间苏俄(联)联结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措施经历了“军事动员一商品市场一行政计划一物质利益”的演变过程,这里“行政计划”阶段农业方面的措施是(    )
A . 实行余粮征集制 B . 征收固定粮食税 C . 掀起农业集体化 D . 下放经营自主权
据统计,苏联与欧洲国家的贸易额由1950年的3.6亿卢布增加到1965年的20.54亿卢布。苏美贸易在1960—1964年间也增长了116%。这反映了(  )
A . 欧美放弃遏制苏联政策 B . 美苏冷战并不影响世界贸易 C .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 D . 苏联对外政策调整效果显现
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实行了国有与私有并存的“混合经济”模式。这实质是反映了戈尔巴乔夫的执政(    )
A . 放弃了苏联发展模式 B .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C .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D . 取得了经济改革的成功
1958年和1959年,赫鲁晓夫两次访问中国,毛.泽东向他宣称建成人民公社会使中国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而赫鲁晓夫则认定毛.泽东这一做法纯属罗曼蒂克(幻想)。据此可知,之后中苏分歧之一在于(    )
A . 谁领导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B . 是坚持反帝还是和平共处 C . 如何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D . 谁更先跨入共产主义社会
对下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

A . 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 . 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 . 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 . 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其中“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   )
A . 未改变工业发展落后的局面 B . 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D . 未突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
A . 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 . 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 .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 . 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苏联某一时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逐步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后来甚至导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该时期苏联领导人是(    )
A . 列宁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戈尔巴乔夫
有学者说,苏联这一时期“尽管犹豫不决和保守主义不允许改革者的计划得以彻底地实施",但“新办法开始在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实行,并波及运输业和其他一些国民经济部门”“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一时期的苏联领导人是(   )
A . 斯大林 B . 勃列日涅夫 C . 赫鲁晓夫 D . 戈尔巴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