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30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
①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②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
③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①④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

A . 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 .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C . 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 . 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苏联解体过程中,“独联体”成立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A . 叶利钦掌握国家大权 B . 苏共被排挤出政权 C . 各共和国分离势力增强 D . 戈尔巴乔夫努力分裂联邦
下列不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的是(  )

A .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 . 推行新经济体制 C .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D .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李鸿章曾自嘲自己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下列哪个人的作为与李鸿章比较一致(       )

A . 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斯大林开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 C . 勃列日列夫推行“新经济体制” D . 戈尔巴乔夫推行“加速经济发展战略”
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
A . 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 使苏联成为能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C . 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 D . 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
A . 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 .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 . 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公开化”和“民主性”。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 )

A . 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B . 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 C .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 .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
1990年10月,戈尔巴乔夫指出:“我国社会向市场经济过渡完全是由人的利益决定的”“只有市场与全社会的人道主义方向相结合,才能保证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财富的公正分配、公民的社会权利和社会保障、自由和民主的扩大”。对其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 .   旨在为“民主的人道主义”造势 B . 主张市场经济发展和民众利益相结合 C . 这一改革思路将会加速苏联的解体 D . 说明苏联已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下表反映了1973年苏联经济与美、法、日的对比,据此可知(    )


苏联

美国

法国

日本

1000人以上的大工厂占企业总数比重

11.2%

0.6%

0.1%

1.4%

1000人以上的大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占工业品总产量比重

61.5%

38%

42.1%

34.4%

A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 .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 . 规模经济是苏联经济模式的特征 D . 法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霸主
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 .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 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导致下图(出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1980年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是(    )

①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农村的改革

②中国实行“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加速发展战略”陷于困境

④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A . ①③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②④
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成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舵手,下列关于四位领导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斯大林创建了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跻身工业国家的行列 B . 赫鲁晓夫推行“新经济体制”,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C . 勃列日涅夫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但过度发展军事工业,致使苏联经济严重失衡 D .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全面改革斯大林模式,使共.产.党丧失政权,苏联解体
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

  1. (1) 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4. (4) 综合上述材料,苏联改革的成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 .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 . 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 .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的GDP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导致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斯大林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 . 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C . 勃列日涅夫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 D . 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战略”失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

苏联

1917-1930

张勋复辟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逝世。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

列宁发表《四月提纲》。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共产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反对帝国主义三次武装干涉并获得胜利。俄共(布)通过“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1-1949

九一八事变。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平型关大捷。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日本宣布投降。重庆谈判。国民政府覆亡。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斯大林格勒战役。参加雅尔塔会议。苏联对日宣战。对德国的西占区实行“封锁”。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50-1977

毛.泽东访苏。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大跃进运动。刘少奇逝世,基辛格访华。恢复高考。

斯大林逝世。苏共召开二十大。撤走全部援华专家。武装侵犯中国珍宝岛。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出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1978-2000

建立沿海经济特区。颁布第四部宪法。开始国有企业的改革。“汪辜会谈”。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武装入侵阿富汗。宣布单方面裁军50万人。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苏共二十七大通过加速发展战略。叶利钦访华。

上表为20世纪中苏(俄)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苏(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一位苏联领导人在出访美国时曾说:“我们只不过存在了42年,再过7年,我们将达到美国同等水平。当我们赶上你们,从你们身边经过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这位苏联领导人所实施的追赶美国的一系列措施(    )
A . 开辟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B . 一定程度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C . 直接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 D . 实现了赶超美国的奋斗目标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一1965年是一9.8%,1966一1970年为23.4%,1971一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 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 B . 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 C . 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D .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痛,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 .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 .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 .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