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知识点题库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材料一 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我们摆脱了贫穷落后,但也带来了许多资源、环境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十七大将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不断印证着对科学发展之路探索的正确性。

材料二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1. (1) 材料一中,生态文明的发展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

  2. (2) 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哲理角度,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认识是实践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大数据的理论似乎很高深,但移动互联时代的我们,其实一直在利用大数据方便我们的生活。通过比价网找到最便宜的商品,利用手机地图搜索最佳路线,根据搜索热词了解当前最热的新闻等等。这说明( )

A . 认识的发展推动实践的发展 B . 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 C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 .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105年12月4日,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医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在瑞典卡罗林医学院领取了奖金和奖牌。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锁定青蒿这种植物,从中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综合材料,分析青蒿素的研发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习.平在第4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举办这期研讨班,目的是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思想到位、行动对标带动全党贯彻落实,以解决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和主抓手,推动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以下说法与此哲理相同的是(    )

①“天上不会掉馅饼,撸起袖子加油干”——习.平

②“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毛.泽东

③“经常地、自觉保持平衡,实际上就是计划性”——列宁

④“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马克思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明代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说无善无恶是心的本体,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就有了善恶的差别,要以良知为标准为善去恶,要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的哲学智慧有(    )

①善恶源于人心,人心善恶决定着行动能否成功

②知是行之始,良知是衡量善恶、真伪的标准

③思想支配行动,要加强思想道德、价值观修养

④知和行紧密联系,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2017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平在新年贺词中提到,“只要我们13亿多人口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下列与“撸起袖子加油干”蕴含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

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③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④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由三位美国科学家分享,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昼夜节律分子机制方面的杰出贡献。三位科学家通过精密的实验得出: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疾病匍匐而来;熬夜将造成大脑开始吞噬自己;调节节律的关键基因失效后,会促使肿瘤发生。本届诺尔贝医学奖最接地气的忠告就是:不要熬夜!该实验进一步佐证了(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

②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的上述观点从哲学上看,强调的是( )
A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 .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8年4月16日,《人民日报》评论员发表的题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的文章指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持续奋斗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持续奋斗中实现的。材料表明(    )

①“行”是“道”存在与发展的具体条件

②唯有“行”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说服力

③事业的成功需要“道”的指导

④一代又一代人量的积累方能实现伟大成就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定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年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物理学领域,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两大家族,费米子和玻色子。

1928年,英国理论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宇宙中每一个基本费米粒子必然有其相对应的反粒子。此后,科学家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与电子相反的正电子。

1937年,意大利科学家马约拉纳提出猜测:会不会有一类没有反粒子的粒子存在,或者说它们自身就是自己的反粒子。为求证这一猜测,不少科学家对其进行不懈研究。

进入21世纪,世界自然科学突飞猛进,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科研设备和研究水平迅速提升。来自UCLA和UC Irvine的两个实验团队与华人科学家张首晟领导的理论团队合作开展大量实验,采集数据,最终发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2017年7月21日,他们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发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并命名为“天使粒子”——正反同体,是一个比已知最小物理单位量子还小的单位。结束了国际物理学界对这一神秘粒子长达80年的漫长追寻。

“天使粒子”的出现让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绝佳的量子计算机材料,将大幅提升现有计算速度和效率,进而引发人工智能等行业的深刻变革,推动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

但是,对微观世界的未解之迷还有很多,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

材料中科研人员发现“天使粒子”的过程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材料一 当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16%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0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无疑是一场严峻考验,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的政策应对越及时有力,发展潜力与动能释放越充分,世界经济就会越稳定。截止到2月26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复工率达 96.1%,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超过70%。全国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复产率超过 70%,煤矿产能恢复率达到 76%……企业“动起来”,经济就会“转起来”,全球产业链运转也会趋于平稳。中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全世界,体现的是对全球经济增长与公共利益的担当。

材料二 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1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 1月29日教育部要求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各地教育部门、广大教师、网络科技企业、莘莘学子,还有无数家长团结一致、紧急行动,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实现停课不停学,战“疫”学习两不误。停课不停学总体效果是好的,但是各地在落实教育部通知精神过程中由于理解偏差,也出现了一些加大教师、学生负担和挤占节假日等问题,长时间盯着手机电脑屏幕,也会给教师、学生视力健康带来一定危害。

  1. (1)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阐释“中国发展潜力越释放,世界经济越稳定”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2. (2) 有人认为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需要经历“质疑和检验”。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该观点的正确性。
近年来,关于吉萨金字塔群的研究,有两个大的进展,一是埃及考古学家证实,建造金字塔的劳动者并不是奴隶,而是埃及公民;二是结合考古遗迹,科学家提出“尼罗河一人工河道一密闭管道”水运法,回答了如何托举运输金字塔巨大石块,并实现精准构筑的问题。这些成就的取得表明(    )

①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性

②认识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③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活动

④现代科技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来源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近日,天文学家借助“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成功获得了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证据,证实了爱因斯坦黑洞预言的真实性。由此可见 (   )

①先进的工具有助认识的发展             ②预言可以超越实践而存在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

A . ②④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③
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人造或人为世界”的存在说明(      )
A .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B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D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21年10月8日,“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完成阶段性作业任务后顺利返航,抵达海南三亚锚地。这标志着“奋斗者”号已完成首次常规科考应用。这表明(  ) 

 ①科学考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基础 

 ④科技进步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按计划精准着陆火星,此后“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地面开展巡视,并陆续传回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这颗神秘星球的面纱正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②认识深化只有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主体形成对客体的真理性认识  
④认识的深化是一个用新认识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变异新冠病毒株奥密克戎正快速席卷全球,世卫组织再发警告,强调奥密克戎传播的快速和易感。但也有专家根据南非数据判断,高传染性可能带来多数人产生抗体从而阻断传播途径,疫情“急性期”可能会因此结束。对于这些看法,正确的做法是(   )

①综合流行病调查及实验分析后进行相应工作

②对有分歧的观点进行融合最终可以形成真理

③在认识问题的本质上要根据实际来分析处理

④根据我国抗疫需要作出关于病毒真理性认识

A . ②④ B . ①③ C . ①④ D . ②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