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知识点题库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明(  )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下列与爱尔兰这句谚语所体现的生活与哲学道理相一致的是(    )

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②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A . ③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③
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17﹣19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近年来,人类用卫星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体现了(    )

①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②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②实践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④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016年10月4日,三位美国科学家因发现了拓扑相变的理论而获得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在实验中用拓扑理论推翻了当时超导性和超流体不能在薄层中存在的理论,并证明了超导性可在低温状态存在。到了80年代,又进一步证实了超薄导电层的导电率可以实现整数级精确度量,这些整数都是拓扑状态。这一过程表明(    )

①真理与谬误总是不可逾越的

②探索真理是一个反复无限的过程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真理在不断被推翻中发展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017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6周年纪念日。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请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
A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 . 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C .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D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2018年1月25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团队宣布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完成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为自闭症、肿痛等疾病的治疗带来光明前景。这体现了(    )

①实践是认识的主要来源

②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③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事物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深化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在物质匮乏年代,我们认为吃的食物越多,品种越丰富,就越健康。现在物质丰富了,大家认识到,饮食上应注意均衡搭配,适量摄入各方面营养。这表明认识是(    )
A . 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B . 在实践基础上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 . 不断克服谬误逐渐接近真理的过程 D . 建立在具体实践水平的基础上
“指尖轻触,哀思关山飞渡。”今年清明节,我国多地先后推出微信祭扫活动。对于这种祭扫方式,有人力挺,认为高效便捷、文明环保;有人却表示质疑,认为不去现场祭扫就失去了祭奠的意义。对这一争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认识才具有真理性

②对问题的反复争论往往有利于深化人们的认识

③微信祭扫是否适合社会发展要接受实践检验

④正确揭示事物本质的认识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人工智能机器人“AI医生”能“读图”识别影像,能“认字”读懂病历,甚至像医生一样“思考”,还能通过自身“学习”大量病例和医学知识来完成初步诊断,出具诊断报告,给出治疗建议。人工智能医疔正从前沿技术转变为现实应用。以下认识正确的有(   )

①AI医生的实践活动能够缓解我国医疗人力资源紧张的现状

②AI医生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有助于提高人类医疗水平

③AI医生受到广泛关注说明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需要

④AI医生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其诊断结果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久坐对健康有害”,建议每坐30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伦敦大学院的研究人员对5000多人开展了为期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久坐并不比久站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这告诉我们(   )

①认识在实践中向前发展                       ②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检验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还强调,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文艺工作者要随着时代生活的创新,进行艺术创新。

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2020年7月31日10时48分,习.平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北斗“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完成,北斗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年来,44次发射,中国先后将4颗北斗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三号组网卫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组网,为世界贡献全球卫星导航的“中国方案”。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团结奉献、敢打硬仗、接续奋斗、集智攻关,攻克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 余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实现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北斗人多年潜心研究,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无数次外场测试试验,面对一个个问题,不断提出想法,再验证,再推翻,一点点向前推进,终于在北斗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攻关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系列成果。

材料二: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卫星导航与定位研究。1994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提供通信服务;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建成,在兼容北斗一号系统技术体制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正式开通,在继承北斗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制的基础上,该系统能够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服务。2035年,我国将建成更加泛在、融合、智能的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 随着5G商用时代的到来,北斗还将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融合,由此产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将不断涌现。

  1. (1) 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北斗团队是如何追求真理的。
  2. (2) 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过程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总特征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10月14日习.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为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0年国家决定在深圳等地兴办经济特区。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力支持下,各经济特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40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

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对于纳米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25年前有诸多科学家认为,尽管这是一种“奇妙的科学工具”,但预计未来30年内,不会对主流电子技术产生任何影响。然而今天,纳米科技作为最具突破性的战略性前沿技术之一,已在材料、医疗、环境等领域引起颠覆性改变,并成为大家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科学家的“预言”被颠覆表明( )

①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真理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和范围,一旦超越就会成为谬误

③洞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四川广汉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 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发掘】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八九十年代以后,三星堆遗址迎来了大规模发掘时期。1986年,1、2号“祭祀坑”出土青铜神像、青铜人像、青铜神树等珍贵文物千余件。2021年3月,三星堆遗址又一次惊艳世人。新近发现的6座“祭祀坑”内,出土金面具残片、鸟型金饰片等重要文物500余件,再次让世界瞩目。

 

【探密】

学界普遍认为,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中原夏商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深受夏商文明技术、礼制影响,并与长江中下游文明产生了互动,新出土文物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与此同时,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还有许许多多的神秘之处,有许多千古之谜至今难以破译。

【保护】

目前,三星堆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当中,已经进入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中。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利用,准备将三星堆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全国一流的文物传承创新基地和文化旅游高地,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和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考古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请从认识论角度说明这种探索的意义。
  2. (2) 为推进三星堆申遗工作,有关部门准备撰写一个宣传文案。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以“三星堆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题做一个概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多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动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100年里,无数革命前辈为了践行初心使命对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早期更是为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而进行了不懈斗争。1929年,他根据自己的调查研究,从当时革命实际出发,提出了党指挥枪和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的主张,但因为与共产国际派遣、从苏联留学回国的王明、博古等党中央领导坚持的国际路线、打大城市方针政策相背离而受到错误批判和排挤,给革命带来巨大损失。据此,有人认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2021年7月,基于“中国天眼”的观测,我国科研人员首次找到了脉冲星三维速度与自转轴共线的证据,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上刊发。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佐证(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认识存在 

②认识要从实验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验中去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经历多次曲折才能获得 

④人们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