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卓雅外国语学校2020-2021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题带参考答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9年,在河南淮阳发掘出一处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有各种形制的圆形遗存分布于人工垫筑的台基之上,经考古专家初步判断,很可能是当时粮仓的遗迹。如判断无误,这一遗存可实证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贫富分化的出现
C.社会阶级的产生 D.早期国家的形成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3年发现于陕西宝鸡的“何尊”,底部铭文有“宅兹中或(國)”字,体现了西周时期周王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性意义。当时维护周王这一地位的地方管理制度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华夏文化的认同加强 B.农耕文明的扩展
C.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三公九卿制的施行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秦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度 D.郡国并行制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楚汉战争时,刘邦入关后曾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稳定局势,但是项羽凭借军事实力自封为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让相国萧何拾取秦律“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以安后方。据此可知
A. 民本思想帮助刘邦统一天下
B. 楚汉战争导致了社会的动荡
C. 楚汉战争推动秦律的发展
D. 项羽仍然保留了分封意识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材料描述的是
A.秦亡教训 B.汉承秦制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A. 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 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 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 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孝文帝禁止穿鲜卑服,要求鲜卑人穿汉人衣服。后来又规定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孝文帝放弃鲜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推行均田制,采用汉族农耕经济。这说明孝文帝(  )
A.数典忘祖 B.脱离实际刚愎自用
C.学习先进文化 D.实行“藩汉分治”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观察下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

A.公元前3世纪末期 B.公元3世纪初期
C.公元3世纪末期 D.公元6世纪末期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朝梁武帝时,学校教育有所发展,建有国学,以五经教授,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国学馆学生,不限贵贱,“引寒门隽才,不限人数。并且出现“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就是“牛监羊肆,寒品后门”都要“随才试吏”。对此材料合理的解释是南朝梁武帝
A.重用人才,废除九品中正制
B.重视学校教育,采取考试取官的方式
C.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彻底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者徐中约认为:“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该“制度”指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察举制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政事堂的设立
A. 弱化了宰相权力 B. 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导致了冗官现象 D. 加强了权力制衡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 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 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 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B. 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C. 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 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17. 详细信息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明张岱所著《夜航船》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造就》
材料三 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3)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18. 详细信息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在京师建立太学……学成考试合格,可授予官职……但是,如果不为地方所举,仍不能做官。
——摘编自邹玉峰《新解“新格局”——隋唐政治格局中的“古韵”与“新意”》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选官途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 南朝梁武帝时,有一交趾人并韶者,富于词藻,诣选求官,而吏部尚书蔡撙以并姓无前贤,除(任命)广阳门郎(守门的小官)。蔡撙贤者也,不能免俗,何哉?
——洪迈《容斋随笔》
(2)材料二中的“俗”是指什么?蔡撙“不能免俗”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1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 详细信息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腮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管理,把全国除了三辅、三河和弘农以外的地区分成了十三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负责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材料三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
——钱穆《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摧毁奴隶主贵族特权,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意义。
21. 详细信息
国家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而视农为“本富”“末富”,“崇本抑末”,是中国古代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
——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时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货者征收资产锐…,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经济主张,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流行的经济思想”首倡者。
(2)据材料二,指出汉文帝时期的经济政策,并概括该政策实施后的成效。
(3)指出汉武帝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目的,概括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
2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舍周而法夏。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
(3)概述材料二与材料一所述思想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