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三中2018年高一历史下半年期末考试完整试卷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的土地私有制始于
A. 商朝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朝时期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农业灌溉,以下不属于汉代修建的水利工程的是
A. 都江堰
B. 漕渠
C. 白渠
D. 龙首渠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突出成就的是
A. 开发圩田
B. 间作、套种和复种
C. 较早使用耒耜
D. 科学育种与掌握农时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后汉书》记载:“先是,(庐江)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材料反映出当时庐江农业生产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资源的贫乏
B. 生产技术的落后
C. 灌溉技术的落后
D. 农民意识的落后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官窑即我国古代朝廷设立的烧造陶瓷器物的窑口,其目的主要为最高统治者及贵族日常使用和祭祀之用,以及赏赉外国使节贵宾和用于外销。官窑是由国家政府出资设立和生产,并派专人管理经营的窑口。因为这样做主要是可以
A. 显示朝廷的威严
B. 生产足够精美的产品
C. 保证朝廷有丰厚的财政收入
D. 保证新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杜牧在《上李太尉论江贼书》中写道:“伏以江淮赋税,国用根本,今有大患,是劫江贼耳……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中可以获悉当时江淮地区
①“草市”的税收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
②商人经常面临人身财产安全的威胁
③“草市”已经不受官吏直接管辖,治安极差
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手工业发展 B.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C. 大一统局面形成 D. 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
A.保护农业生产
B.保护小农经济
C.保证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D.巩固封建统治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舂米》拓本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工商食官下的手工业劳作
B. 地主田庄里的集体协作劳动
C.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D.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场景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
A.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生产区
B. 甲骨文是研究农学的重要资料
C. 《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D. 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的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豪富的事情,涉及几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A. 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 B. 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
C. 迁徙富豪是整顿吏制的主要手段 D. 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4年6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融合发展的友好象征。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 珐琅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B. 晋商、徽商往来于丝绸之路
C. 波斯图案风格的丝织品是常见商品 D. 都使用水力风车灌溉农田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C.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 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宋长江沿岸的鄂州城外有一草市,“沿江数万家,廛闸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表明
A. 繁荣的商业区已从城中转至城外 B. 专业性草市饮食服务设施完备
C. 草市开始演变成地方商业中心 D. 交通便利之处的草市十分繁荣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B. 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
C. 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 D. 私有制兴起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此俗语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极端贫困
C. 自给自足
D. 自产自销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宣宗实录》卷21记载,宣德元年(1426年)命工部“凡工匠户有二丁、三丁者留一丁,四丁、五丁者留二丁,六丁以上者留三丁”,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从事技术工作。在匠籍制废除以前,服役于官府的工匠逃亡,或“治罪”、或“令有司械赴京师”,强迫从事生产。明朝政府的这些措施目的是
A. 确保官营手工业劳动人手
B. 落实“重农抑商”政策
C. 保障对手工业者的专制统治
D. 确保官营手工业技术优势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长安东西两市规模比后世更大,商贾多居住于市内,唐朝的市逐步变成单纯的营业区,商贾日常生活散落到各居民坊区了。这主要说明了
A. 汉唐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
B. 坊市制度的内涵具有时代特色
C. 从汉到唐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商业活动开始突破时空的限制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推行均输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这一举措
A. 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B. 维护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
C. 实现了国家对物价的管制
D. 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胜利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 自耕农经济盛行
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 均田制破坏严重
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叙述,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间存在着
A. 租佃关系
B. 雇佣关系
C. 人身依附关系
D. 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 ②③④①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23.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城市、城镇的发展,反映出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洛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城市,西晋后一度衰落,北魏统治时期洛阳再次走向兴盛。

(1)依据示意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具体表观。运用所学分析此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判官多至数十人……(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朝廷)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民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宋)洪迈《容斋随笔》
(2)依据材料二,提炼反映唐代扬州经济状况的信息。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的特点。概括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呈现出的新现象。
24.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思想呈现出新的气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成化、弘治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绫绸)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吴江县志·风俗》
据严中平研究,1580-1590年间,中国商人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商品中,棉布仅次于生丝与绸缎,居于第二位。……中国棉布还远销西班牙殖民地,印第安人和黑人都用中国货而不用欧洲货。……嘉定县、宝山县出产的紫花布,尤其成为欧洲的畅销货。
——据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整理
材料二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明】黄宗義《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在纺织领域中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2)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承古而萌新”的特点。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加以说明。
2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的各帝国几乎完全限于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地区内,看起来就像汪洋大海般的野蛮收态的几座小岛。不过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一起,连成了一条从苏格兰高地到中国海、横贯欧亚大陆的文明地带。
不过,即使到古典时代末期,欧亚东端的中国和欧亚西端的罗马帝国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联系,扔未能相互掌握有关对方的具体、可靠的知识。
——整理自《欧亚大陆的古典文明》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汉代中国和古罗马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