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州高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周练(一)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1. 详细信息

 字的甲骨文(右图),像三把耒在挖沟洫中的土,表示三人一组在并肩劳动。在                          古代也表示多数,这种劳动方式被称作协田。从中可推测出的历史信息有

商代盛行集体耕作        协田与火耕相比提高了工作效率 

春秋时期出现牛耕        小农经济推动了农业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详细信息

《后汉书》载:“建武初……(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3. 详细信息

隋书·地理志》记载,全国有郡190,县1255,户8907546,口46019956。若按九州划分,则扬州虽只占州数九分之一,但却拥有44郡,312县,932033户,以致扬州一州在全国郡数上占23.16%,在县数上占24.86%,在户数上占10.46%。这表明

    A.扬州成为政治和商业中心                 B.南方人口数量已超过北方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D.扬州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4. 详细信息

《吴越春秋》记载:“(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干将作剑,……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囊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这表明当时

     A.冶铁已经有用煤作燃料的记载                  B.供风形式采用水利鼓风

     C.灌钢法的使用,提高了兵器的锋利程度          D.冶铁已经使用木炭作燃料

5.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6. 详细信息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由此可知,古代官营手工业

    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        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

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        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

7. 详细信息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设市令”“,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   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上述变化反映出宋代政府

    A.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C.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8. 详细信息

宋太祖曾发布诏令:“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 搜索。”宋 太宗诏曰:“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当税各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这表明宋时 
A.政府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              B.商业交易以货币结算 
C.统治者注意保护商人的权益            D.官商勾结严重 

9. 详细信息

徽商经营之道,有许多方面值得今人效仿,如史载徽之俗,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在明中叶的抗倭斗争中,他们或捐资筑城,募勇抗倭;又如:徽商妇居乡数月,不沾鱼肉,日挫针治缝纫绽……盖亦由内德矣。上述材料体现的徽商精神不包括

A.赴国急难、民族自立的爱国精神      B.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C.不辞劳苦、虽富犹朴的勤俭精神      D.以诚待人、以义为重的商业理念

10. 详细信息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11. 详细信息

明清时期,几乎世界白银产量的半数流入了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之一,国内商品经济发达,却没有产生强大的扫荡封建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主要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观念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的输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D.英、法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12. 详细信息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描述16世纪的历史时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材料中心满意足的注视着过去的根本含义是

    A.固守农耕经济     B.坚持君主专制    C.昧于世界大势     D.实行闭关锁国

13. 详细信息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律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重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8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12分)

14. 详细信息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 宋朝之后的七百年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南方的城市发展没有出现卓越的成就,甚至有些城市在战火中被销毁而从此没落(扬州),中国的经济发展远离了南方的商务航运、集市贸易,重新回归至以农业为中心的扩大生产阶段。这个时期,北京作为中国的都城,难以起到以便利的商运、海上贸易、农业生产中心等职能,无法拉动整个中国的商贸经济。并且,政治的集权,商业的官办极大地遏制了商务中心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格局趋于固化。虽然出现商帮等团体,但是其和宋朝的集市经济、城市区域中心发展仍有很大的不足。而后的历史中,中国的封建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封闭性,城市的商业功能未能有如此强大的发展,只是因人口和管辖区域的增加而增设行政区域,所以城市人口比例没有太大提高。这一发展的滞后使得中国迟迟无法从农业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最终落后于西方。

——《中国经济增长与古代城市发展》

问题:根据史料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16分)及逐步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