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吉林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1.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期,燕昭王招揽人才,建黄金台,尊郭槐为“师”,结果苏秦、邹衍.屈景等士纷至沓来,振兴了残破的国家。由此可见,战国时期  

A.社会转型加速    B.血缘政治受到冲击

C.改革变法兴起    D.士人势力掌控政权

2. 详细信息

2、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D.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3. 详细信息

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君臣关系。上述分析说明(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封建社会的君臣政治

B.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C.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D.西周的君主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4. 详细信息

4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5. 详细信息

5、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B.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6. 详细信息

6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7. 详细信息

7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 ( 

汉帝

太尉

在任时间

任前职位

去职原因

备注

高祖

卢绾

公元前205—前202

列侯

迁燕王

高祖世交

周勃

公元前196—前196

列侯

罢省

惠帝

周勃

公元前184—前179

列侯

迁丞相

高祖遗命

文帝

灌婴

公元前179—前177

将军

迁丞相

景帝

周亚夫

公元前154—前150

中尉

迁丞相

A.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省置无常      B.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

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    D.国家政局稳定已不需要设置太尉

8. 详细信息

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封建的元素,本有两个:一为爵禄,受封者与凡官吏同。一为君国子民,子孙世袭,则其为部落酋长时固有的权利,为受封者所独。下列有关其表述最准确的是(  

A.封建社会存在世官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威胁国家的统一

C.封建社会中,分封制长期存在    D.后者不利于统一,前者则不然

9. 详细信息

9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10. 详细信息

10“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材料观点说明( 

 A.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B.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      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

11. 详细信息

11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在中国行政区划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下图所示地区未设置行省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 详细信息

12、清朝史学家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硫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中央集权加强         B.宗法制发展

C.科举制范围的扩大     D.君主专制加强

13. 详细信息

13《汉书?食货志》中说:“于是,罔莰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以上言论表明,班固认为财富分布不均的根源在于(  

A.豪党之徒兼并土地     B.社会风气过度奢靡

C.官商勾结             D.政治权力介入经济过程

14. 详细信息

14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人才培养脱节

15. 详细信息

15《贞观政要》载:“岷州都督高甑生,坐违李靖节度,又诬告靖谋逆,减死徙边。时有上言者曰:‘甑生旧秦府功臣,请宽其过。’太宗曰:‘虽是藩邸旧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画一…… 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我必不赦者,正为此也。’”材料表明(  

A.唐朝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B.太宗注重维护司法公正    

C.唐朝政权内部斗争激烈               D.太宗坚持法家思想治国

16. 详细信息

16、清朝前期,对于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八位宗室王公给予了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称“铁帽子王”,他们均在京城设王府居住,所有俸禄待遇、王府官员、护卫等全部纳入国家统一管理,由宗人府按规定给予。这一做法   

A.目的是保证宗室贵族特权        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统治

C.体现清朝务实灵活的统治策略    D.容易造成军阀割据局面

17. 详细信息

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
.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18. 详细信息

18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这种现象(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

19. 详细信息

19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按察司和都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对这一举措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三权分立,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本质上是为加强中央集权

C.三司是地方最高权力机构              D.明初地方改革的核心是军政分开

20. 详细信息

20、史籍中有关明朝皇帝不上朝的记载甚多,如明武宗朱厚照长年不问朝事;明世宗二十余年不上朝;明神宗自万历二十年之后,溺志货财,厌恶言官,晏处深宫,不再上朝……如此众多的皇帝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C.行政的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D.宋明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21. 详细信息

21、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必须人人参政     B.宣扬平等意识   C.强调依法治国     D.政治自由有限

22. 详细信息

22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下列措施中对“权威的根基被摧毁”作用最大的是(  

A财产等级制度        B.实行陶片放逐法

C建立五百人议事会    D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23. 详细信息

23法国古典学家库朗热的《古代城邦》中写道:“雅典公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主人,当他拈阄时被指定要造一艘船,或建立一支戏剧歌队时,他必须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财富;他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因为三十三年间他必须服役于国家;他不是自己言语和情感的主人,因为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审判他是不是合格的公民;他也不是自己意识的主人,因为他必须信仰国家的法定宗教,参与祭祀,他不能相信只有一个神……”由此可知,当时雅典的

A.民主政治尚未形成保护公民权利的机制    B.公民私有财产实际上为城邦所有

C.良性的政党政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D.法律和宗教与社会习俗关系密切

24. 详细信息

24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雅典只要父母中有一方为雅典人,那他满18岁时自然就成为雅典公民。到了公元前451年,伯里克利下令,凡父母双方皆为雅典公民者才能获公民权。伯里克利此项规定的目的是(   )

A.限制贵族权势   B.扩大公民范围   C.加强城邦联系  D.实现男女平等

25. 详细信息

25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 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是一种直接民主         B.是真正的民主和自由

C. 易形成集体暴政         D.是少数人的民主

26. 详细信息

26罗素说:我们习惯于指出,希腊人的民主是不充分的,因为它排除了妇女和奴隶。但是我们并不总能认识到,在某些重要的方面,它比起当政府扩大时所可能有的民主来,要更加民主,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可见,罗素认为(  

A.希腊民主是人类黄金时期       B.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

C.希腊民主更强调集体统治       D.直接民主具有一定合理性

27. 详细信息

27孟德斯鸠曾说:意大利各民族成为罗马的公民以后,每一个城市便表现了它自己的特色……既然人们不过是由于一种特殊的法律上的规定才成为罗马公民的……因此人们就不再用和先前相同的眼光看待罗马……对罗马的依恋之情也不复存在了。在孟德斯鸠看来,更多意大利人成为罗马公民( 

A.扩大了罗马统治基础    B.加剧了罗马社会矛盾

C.导致罗马失去凝聚力    D.有利于罗马帝国统一

28. 详细信息

28罗马法专家巴里·尼古拉斯教授说: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指定的话语。……如果有关形式得到遵守,但存在意愿方面的缺陷(如错误或者恶意),法律后果仍然产生。这说明早期罗马法(  

A.司法程序缺乏公正性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法官可以随意解释法律     D.外在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29. 详细信息

29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

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     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

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

30. 详细信息

30公元前357年,罗马把借贷的最高利息限定为1/1210年以后又把原有利率减半。公元前344年,通过延期债务偿付令,宣布禁止高利贷。公元前326年,通过新的法案,“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是人身作为其借款的抵押品”。这些变化说明了古罗马(     )

A.依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     B.坚持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C.不断完善公民法,调整借贷关系D.制定万民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31. 详细信息

31公元前150年左右,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以使罪犯远离罗马,估计他到达安全地带以后,才宣布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死刑实际变成了流放。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法治理念遭到破坏         B.司法原则以人为本

C.维护罗马公民特权         D.法律条文不够严谨

32. 详细信息

32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的原则,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本民族的法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因此形成万民法的概念。由此可见,罗马万民法的特点是(   

A.形式化         B.强制性         C.主观性         D.实用性

33. 详细信息

33、作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理应含有某种不同于旧时代的新内容。然而,《权利法案》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议会所获得的立法、财政、监督行政权14世纪时已获得了,议员在议会中的言论自由、不受迫害等权利在15世纪后也已经逐渐得到公认。该内容反映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政治目的是   

A.为了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C.为确立新兴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为确定和维护传统之权利与自由

34. 详细信息

34学者白芝浩说:它既是一个由立法机构任命的行政体,又是一个可以消灭立法机构的行政体。它是被创造的,但它可以破坏;从起源上是派生的,但在行动中它却具有毁灭性。这里的是指(  

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首相

35. 详细信息

35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

A. 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B. 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C. 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 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36. 详细信息

36从英国历史的发展轨迹看,1832年改革法第一次对英国议会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标志着从贵族寡头制度向西方民主制度的转变,奠定了一个现代工业国家扼守渐进和非暴力的道路。但18321025日的《贫民卫报》则指出:“提出改革法案的人,不是想推翻,甚至也不是为了改造贵族制度,而是为了从中等阶级那儿获得一支准贵族增援军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的议会制度是高度民主制度        B.英国议会始终被少数大贵族控制

C.英国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都获得选举权  D.遏制民主的举措却促进了民主的发展

37. 详细信息

37乔治三世(英国君主,1760—1820年在位)统治时期,内阁名存实亡,政党被视为大逆不道……人民与议会的争端消失了,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冷漠时期。权力平衡的重心,在沃波尔内阁时,是由上院滑向下院,现在却是从议会滑向君主。这表明英国   

 A.君主立宪制开始建立起来               B.君主的权力有增强的趋势

 C.政党政治发展遇到新契机               D.议会被君主的权力所控制

38. 详细信息

38 当前,在法国,国家候选人需签协议,遵守政党大会所作出的决定;英国工党也要求其候选人遵守集体的决定,否则便要求其辞职。这说明这些国家(  

 A议会至上原则得到贯彻               B分权制衡原则得到落实

  C.政党利益有时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D.政党政治发展非常成熟

39. 详细信息

39、当各州对西部土地争夺难决的时候,应各州要求,178010月邦联国会决定,凡可能割让或转让予合众国的土地,“其日后的处理应符合于合众国的公共利益”。纽约等州因此放弃其西部土地权,使之成为国家的“公共土地储备”。从中得到的借鉴是(  

A邦联制有利于强化中央控制力B联邦制能够维系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C中央扩权有利于缓解各州纠纷D向西扩张领土可提升国家的凝聚力

40. 详细信息

402016年又是美国大选之年,而近些年来美国人对“一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同属于一个党)还是“两党政府”(总统和国会多数党不同属一个党)的选择一直反复不定,但认为“一党政府”好的选择平均值明显高于认为“两党政府”好的选民比例,而且其比例有日趋增长的趋势。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立法权与行政权制衡作用的削弱   B. 美国总统的行政权不断扩大

C. 两党竞争相互监督的作用在加强   D. 美国民主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41. 详细信息

41美国制宪会议的许多代表认为民众动乱多变,主张人民尽量少管政府的事,华盛顿也呼吁代表们不要仅仅为了取悦人民而制定文件。下列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大法官的产生和任期    B.国会议席的分配方式

C.有关分权制衡的内容    D.种族歧视的相关内容

42. 详细信息

42美国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原文:任何一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是19世纪后半叶最高法院把修正案中的任何人解释为任何法人。这样解释所产生的影响是(    

A.社会公共利益得到宪法保护                 B.启蒙思想成为宪法理论来源

C.维护产权成为司法判决核心                 D.私人垄断发展获得法律保障

43. 详细信息

43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上,有人声称:“他宁愿屈从君主,也不愿屈从大州支配的命运。而反对方则扬言要用火与剑来解决问题。针对双方矛盾,1787年宪法的协调结果是(    )

A.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联邦国家          B.国会参众两院议员产生办法不同

C.建立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机制          D.总统可以对国会立法行使否决权

44. 详细信息

44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他所评述的国家依次是(  

 A.英、法、美、德  B.法、英、美、德  C.英、德、美、法  D 法、德、美、英

45. 详细信息

45十八世纪末,法国雅各宾派掌权后,提出将建立一个“美德共和国”。为应付内外危机、厉行恐怖统治镇压“反革命”,把许多人送上断头台;同时关闭教堂,鼓励教士结婚,将大教堂改为一“理性庙”,举行理性崇拜仪式。其主观目的是(   )

A.侵犯人权剥夺信仰自由                B.兼顾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

C.反专制反教权倡导理性                D.加剧了法国社会的动荡

46. 详细信息

4619世纪中期,法国几乎所有的阶层都经历了怀旧与恐惧的相互交织心态,贵族对恐怖时期的恐惧,激进派对滥用自由的恐惧,农民对回到封建统治的恐惧,以前的官员向往国家过去的伟大,资产阶级年轻一代怀念年轻人掌权的时期,下层阶级怀念曾给他们带来某种家长制保护的旧制度。这说明法国当时(    )

A.仍是典型的欧洲封建农业国         B.还没有结束“恐怖”统治秩序

C.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得到巩固         D.已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47. 详细信息

47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土或其海岸已遭受攻击……”这说明当时德意志帝国

A.国王权力极大且不受制约    B.在统一后热衷于侵略扩张

C.议会对王权有牵制的作用    D.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48. 详细信息

48托克维尔在研究美国、法国的民主时写道:“国民作为整体拥有一切主权权利,每个公民作为个人却被禁锢在最狭隘的依附地位中。”这段话可能反映了

A.法国君主制与共和制斗争激烈     B.法国大革命中民主政治对个人自由的践踏

C.美国行政权立法权实行干预       D.美国联邦制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49. 详细信息

49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

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B.君主派顺应历史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50. 详细信息

50俾斯麦用强权帮助普鲁士实现了德意志的统一,一时许多与他有关的现象出现:因俾斯麦曾拿香肠说法律,故早在统一过程中就有了俾斯麦香肠及以此为主题的漫画(如下图);就连统一后颁布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也有人称为俾斯麦帝国宪法。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德国具有明显专制主义传统 B.俾斯麦获得肯定有其必然性

C.俾斯麦始终掌握着帝国实权          D.德国统一提高了其国际地位

51. 详细信息

二、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计50分)

51、(5分)北宋初期差役法存在严重弊端,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以免役法代之。阅读下列树料: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样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

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宋史?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差役制度存在的问题。(3分)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对差役法做出的调整。(1分)这一调整的目的何在?(1分)

52. 详细信息

52、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起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族谱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

53. 详细信息

53、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54. 详细信息

54、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讲师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练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