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1921年起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1978年起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二者的共同点是( ) A.遵循经济规律以改善人民生活和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变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体制为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 D.实现旧经济制度向新经济制度转变 答案:A 解析: 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题。新经济政策的目标不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B项不正确;也没有改变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体制,因而C项不正确;两者都没有实现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D项也不正确。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与暗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考古学中的主流与暗流 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这是国际史学界通常所说的“原史时代”。因为夏商周三代是一个历史有记载但记载又过于简陋,不足凭信的时代,它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同时也因为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具有拆不开的缘分,以“证经补史”为宗旨长期是考古学的学科定位,所以几代考古学人大都是在三代史实的真伪问题上耗尽了生命的灯油。考古学家关注的是一个中国考古学从产生以来就开始的、打了几十年笔战的老问题:谁最贴近那个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或者说哪一个遗址才是成汤的亳都或者夏禹的阳城?学界的讨论基本上都围绕着夏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地域和年代做文章,都盯着夏商时代的大遗址。没有谁认真关心三代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组织、日常生活、心理模式等更根本、更迫切,也是考古学更容易说出些道理的问题。结果是,除了甲骨文和《史记》里已经明白无误的殷墟(近来的考古发现对殷墟在商代晚期都城定位的具体位置也提出了疑问),关于这些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至今仍然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相对于对历史传说的渴望,真正的考古学探索却被湮没了。尽管某些考古学家对人物、事件这种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也折射出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比如苏秉琦先生的区系类型学说,比如严文明先生关于聚落考古的探索和思考等;但是,夏文化的探索在那个时候主要仍然是地域和年代问题,是考古学术语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的方方面面,最终是以《中国文明的起源》总结和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些问题上中国考古学的最新认识和最高水准。 俞伟超先生曾经回忆说:1984年的考古学年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的好几位理事提议讨论一下考古学的理论问题,但是最终被拒绝。也正是那一段时间,俞伟超先生正为苏秉琦先生的考古学论述选集撰写编后记,俞伟超先生说,他一边撰写一边听德沃夏克的B小调104号大提琴协奏曲,写到激动时曾经流下了眼泪,内心一直有一种在天堂门前徘徊却不得而入的感觉。这就是那个时候中国考古学非主流学派的心情和生存状况。 张光直先生在《哭童恩正》的短文中,以一种不得不说的姿态,回顾了那个时期童恩正策划的一次中美考古学合作计划夭折的情况,并且不无理由地推测了中国考古学对理论和与国外考古学合作的恐惧心态。这也可视为中国考古学史上十分宝贵的侧面资料,折射出中国考古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一些思想状态的问题,其中弥足我们借鉴者甚多。 1.下列对“原史时代”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考古学关注的焦点长期集中在夏商周三代。 B.国际史学界常说的中国考古焦点的夏商周三代。 C.历史上的记载不够完备,可信度不充分的时代。 D.需要考古学和历史学合作才能有所收获的时代。 2.对“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考古探索被湮没在对历史传说的渴望中,是值得中国考古学深层思考的问题。 B.主要考古学家有所选择实无选择的述说,折射着考古学界许多发人深思的内在问题。 C.证史学考古观笼罩着中国考古学,是苏秉琦、严文明等先生深层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D.考古遗址和传说遗址的对应,仍是一些无法验证的争论,没有哪一个是最终的结论。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坚持不坚持“证经补史”的学科定位,是中国考古学应该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B.为谁最贴近司马迁描述的“白胡子老子”而打几十年的笔战,真是毫无意义。 C.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某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非主流学派在学术上仍受到压制。 D.《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在考古理论和对国际考古学潮流的理解上相对滞后。 4.文中所说的主流与暗流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