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解下列方程: (1) -1= (2) =3 答案:解:2(x-3)-6=3(2x+4), 2x-6-6=6x+12, 2x-6x=12+6+6, -4x=24, x=-6 解: 10x−202 - 10x+105 =3,5x-10-(2x+2)=3, 5x-10-2x-2=3, 5x-2x=3+10+2, 3x=15, x=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在向清廷上奏的《学务纲要》中强调:'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奏文得到批准。这些戒用的“外国无谓名词”被称为“新名词”。有的学者指出,当时的“新名词”实际是“现代性”导入中国的具体征象,这些“新名词”或者直接反映了现代性物质文明的成果(如“蒸汽船”“火车”等等),或是直接反映了现代性的制度及其实践,或者凝聚了做为现代性之核心的某些价值观念,亦或是现代学科知识和成果的学术术语。当时“新名词”如涌泉而来,其势头根本抵遏不了;即便对'新名词”没有好感的人,也不得不感慨言之:"学者非用新词,几不能开口动笔。没有了“新名词”作为“概念工具”,一些人居然就失去了发声创言的能力。即使痛斥“新名词”的人,到头来还是逃离不了“新名词”的“魔障”,张之洞在奏文中也大量引用了日本宪法中“民权”“义务”等新名词。市面上还出现了诸如《新尔雅》等专门介绍“新名词”的专书。各式各样的“新名词”,已然在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日常用语里,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影响深远。——摘编自潘光哲《从“新名词”到关键词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一个视角》材料反映了一种中国近代文化现象,蕴含了中国近代文化转型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数学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