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0,点E、F分别在边BC、CD上,且∠EAF=45°,AH⊥EF于点H,AH=10,连接BD,分别交AE、AH、AF于点P、G、Q.(1)求△CEF的周长;(2)若E是BC的中点,求证:CF=2DF;(3)连接QE,求证:AQ=EQ. 答案:【答案】(1)△ECF的周长为20;(2)证明见解析;(3)证明见解析.【解析】(1)想办法证明EB=EH,FD=FH,即可解决问题;(2)通过计算求出CF、DF即可解决问题;(3)想办法证明△APB∽△QPE,可得∠AEQ=∠ABP=45°即可解决问题.(1)在Rt△ABE和Rt△AHE中,∵∠ABE=∠AHE=90°,AB=AH=10,AE=AE,∴△ABE≌△AH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则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材料二: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苏联的共产主义》 (2)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成效怎样?   材料三: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材料四: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为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选编自林蕴晖《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的理解?
数学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