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知识点题库

在词中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一直胸怀恢复中原壮志的宋代词人是(  )

A . 岳飞 B . 辛弃疾 C . 李清照 D . 文天祥
世界各个地区之间文明的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哪一项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  )


A . 亚历山大东征 B . 马可.波罗来华 C .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 希波战争
老师布置七年级一班同学搜集元朝民族关系方面的资料,同学们搜集到了不少相关资料。请你帮助他们整理出能够反映元朝民族融合发展的资料,它们是(  )

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②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融合③元朝有很多定居中国的外国人④回族开始形成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湖南桃源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先人就是元明时期迁徙到内地的畏兀儿(维吾尔)族。这反映了元朝时期(   )
A . 经济重心南移 B . 行省制度的实行 C . 湖南影响力增强 D . 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北宋司马光编纂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下面哪个人物不可能出现在他的笔下(   )
A . 秦始皇 B . 张骞 C . 玄奘 D . 岳飞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它突出体现了豪迈奔放的词风。该词的作者是(    )

A . 李清照 B . 苏轼 C . 关汉卿 D . 李白
下列不属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

A . 马可.波罗来华 B . 传教士 C . 遣唐使 D . 文成公主入藏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七百多年前来到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无疑是位先驱,反映他经历和见闻的著名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这部“奇书”是(    )

A . 《马可•波罗行记》 B . 《天文夜谭》 C . 《奥德赛》 D . 《荷马史诗》
自古以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的是哪一年哪一朝代?

  2. (2)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

  3. (3) 用史实说明唐蕃“和同为一家”,并回答该史实的意义。

  4. (4) 元朝时期形成了哪一新的民族?

  5. (5) 为了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波罗在何时来到我国?(    )

A . 汉朝 B . 元朝 C . 唐朝 D . 清朝
“蒙古的兴起”“回族的形成”,这些信息反映出该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 统一国家的发展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民族关系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明朝政府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在政权体制逐渐巩固健全之后,立即放弃宋元时期实行的重商主义开放政策、回到封建主义的传统老路上。

——摘自《泉州史迹研究》

材料三:

  1. (1) 据材料一,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回到封建主义的传统老路上”的含义。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幅图所示内容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马可.波罗侨居中国期间,统治中国的王朝是(  )
A . 唐朝 B . 宋朝 C . 元朝 D . 明朝
小明同学对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很感兴趣,他看到一组王朝更替顺序资料,请你帮助他判断一下其中王朝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
A . 隋唐宋元清明 B . 隋唐元宋明清 C . 隋唐宋明元清 D . 隋唐宋元明清
文明冲撞与融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所举哪一项与其它三项明显不同(    )

A .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B . 希波战争 C .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 马可·波罗来华
通过交往,不同特色的经济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有两位伟大的僧人,一个西行取经留下传奇故事,一个东渡日本广传中国佛法,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他们进行的是一次温暖中国、感动世界的文化之旅。

材料二:“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商船。船体长24.58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一发现的宋朝最大船只……已打捞出金、银、铁、瓷类等器物4000多件。据探测估计,整船将有6万至8万件文物,足以武装一个省级文物馆。

              

      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沉船物

﹣﹣摘编自《“南海一号”试捞20年沉浮录》

材料三:5年前,我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5年来,已经有80多各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1. (1) 阅读材料一,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西行天竺的高僧是谁?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是哪一著作?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东渡日本的高僧又是谁?他在日本主持修建了哪一佛寺?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当时的大商港有哪些?宋代的商船最远到达哪里?
  3. (3) 船上的瓷器可能产自江西的什么地方?海船出海用什么导航?当时政府在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部门是什么?
  4. (4) 你觉得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中,应该怎样发挥积极地作用?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惟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由西汉博望侯张骞首次开辟,在唐宋元时期,东南沿海可以借助夏冬季风助航更增加了海路的方便性,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期。

材料三:19世纪前期世界殖民和贸易示意图

材料四:“一带一路”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髓,秉持“讲信修睦、弘义融利、协和万邦”的理念,致力于再筑东西方利益交融、文明辉映的盛世。“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对接、优势互补,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实现人类和平发展与共同繁荣。

——据厉以宁、林毅夫、郑永年等《读懂一带一路》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条件。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简析当时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更好地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中国商船的踪迹最远可到达(   )
A . 朝鲜 B . 日本 C . 南海诸国 D . 非洲东海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南方的转移。

材料二: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材料三:如图所示

  1. (1)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开始南移?何时完成?
  2. (2)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 (3)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请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
  4. (4) 宋朝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在重要港口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说出当时海外贸易的范围。
  5. (5) 从古到今,发展经济、富民强国都是一项重要国策。请你对当今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一个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领先世界的科技]

材料一:培根说:“这三种东西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发达的中外交通]

材料二:

 

  1. (1) 材料一中的“这三种东西”分别是指什么?它们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2. (2) 写出材料二中①②交通线的名称。
  3. (3) ②线最远到达哪里?其科技条件有哪些?
  4. (4) 概述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内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