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认识生命 知识点题库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
A . 大树底下好乘凉 B . 雨露滋润禾苗壮 C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 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二十九届吉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孙宁岳同学凭借“维生素B1对玉米幼苗的生长有影响”等研究成果获得金奖。某兴趣小组为验证该研究成果,制定了实验方案,探究过程如表所示(实验的装置相同)。

花盆

花盆甲

花盆乙

花盆丙

适量加入

土壤浸出液

土壤浸出液

各植入

10株相同的玉米幼苗

每天滴加

2mL含2.5%的维生素B1溶液

2mL含1.5%的维生素B1溶液

每天观察并记录幼苗的生长状况

请回答:

  1. (1) 本实验探究的变量是:
  2. (2) 表格中的①应填;②应填
  3. (3) 完善探究过程后,预期结果得出结论。

    a、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花盆甲、丙中玉米幼苗的平均长势比花盆乙的好,则实验结论是  。

    b、如果实验结论与孙宁岳同学得出的研究成果不相符合,则实验结果是

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从而发现了血液循环,他使用了以下研究方法中的(  )
A . 观察法 B . 调查法 C . 实验法 D . 分类法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是(  )
A . 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 . 枯死的树 C . 珊瑚 D . 慢慢长大的钟乳石
马尾松纯种林容易受到松毛虫的爆发性危害,而在混交林(两种以上乔木树组成的森林)中,这种单一性的虫害就不容易发生。这是因为(   )
A . 松毛虫只能在马尾松纯种林中生活 B . 混交林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复杂,可能有多种松毛虫的天敌控制松毛虫的增长 C . 马尾松纯种林的营养较多 D . 马尾松纯种林的环境更适合松毛虫的生长和繁殖
下列哪项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
A . 青蛙捕食蝗虫 B . 兔子啃吃松蘑 C . 山羊吃青草 D . 大鱼吃小鱼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 . 池塘中的鱼 B . 池塘中的水草 C . 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 一个池塘
许多植物中含有天然安全的抗菌防腐成分,可作为食品保鲜材料。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植物提取液对鸡蛋保鲜效果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

①制取不同植物提取液。

②挑选当天产、大小相同的优质鸡蛋并测定新鲜度(新鲜度分别为甲级(≥72),乙级(55~71),丙级(31~54),丁级(≤30),数值越大越新鲜);将鸡蛋随机分为A、B、C、D、CK 五组,每组 35 枚。

③将 A~D 组鸡蛋分别浸入银杏叶、金银花、蒲公英和肉桂皮提取液 5min,捞出风干,CK 组不作任何处理。将五组鸡蛋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贮藏期设定为 35d。

④分别在第 3、5、7、14、21、28、35 天抽样检测,每次检测均为 5 枚鸡蛋/组。统计记录数据,绘制曲线图。

  1. (1) 本实验的变量是,设置 CK 组的目的是
  2. (2) 请写出实验中控制无关变量的一条措施
  3. (3) 本实验步骤①前需要做预备实验:对每种植物设置变量为 的多个实验组, 目的是找出该植物的最适保鲜浓度。
  4. (4)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组鸡蛋的新鲜度都 ,第 35 天 A、B、C、D 四组鸡蛋的新鲜度均能达到级标准。
  5. (5) 据图分析,本实验的结论是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
童年时,我们经常唱起一首儿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春天燕子从南方飞到北方,主要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
A . 温度 B . 水分 C . 阳光 D . 空气
某小组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中,实验结果与作出的假设相反时,对此该小组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
A . 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重新进行实验 B . 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 . 如实填写记录实验报告 D . 修改实验结果与原有的假设一致
从鸡蛋到小鸡破壳而出的过程属于(   )
A . 生物对外界刺激反应 B . 生物的呼吸 C . 生物的生殖 D . 生物的遗传
生物多样性有多样,多样,多样根本措施是建立
某小组的同学为探究鱼的胸鳍和尾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提出了两种探究方案:

方案一:在第一个水槽中有健康状况和大小基本相同的两条鲫鱼,取其中一条鱼用细线同时捆住胸鳍和尾鳍,另一条不作处理,同时放入水中观察。

方案二:在第二个水槽中有健康状况和大小基本相同的三条鲫鱼,取其中鲫鱼A用细线捆住胸鳍,取鲫鱼B用细线捆住尾鳍,鲫鱼C不作处理,同时放入水中观察。

  1. (1) 以上能够达到探究目的是方案。另一方案不可行的原因是没有遵循科学实验的原则。
  2. (2) 方案二,对照(用“A,B,C”表示)两条鲫鱼,可以探究胸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3. (3) 某同学想进一步探究: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提示Ⅰ.BTB是溴麋香草酚蓝指示剂,短时间内使用对鱼无毒害;Ⅱ.BTB遇二氧化碳后,溶液由蓝色变为黄色。)

    请根据提示设计实验:

    ①选取两条大小相似、身体健康的小鱼,放在盛有BTB溶液的水中,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②由于BTB溶液遇二氧化碳后,会出现颜色的改变,请你预测在鱼的鳃盖后缘,流出的水的颜色可能是,如果与你预测的结果相符,则说明鱼在呼吸过程中释放了

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毒物质既环保又高效。T-2毒素毒性强、污染水平高,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常见有毒物质。研究人员利用虾酱(以虾为原料,利用微生物自然发酵而成的产品),探究了虾酱对T-2毒素的降解效果,相关实验如下:取新鲜虾酱和发酵时间分别为3、4、5天的虾酱各3份(每份2.00g),分别加入等量10ng/mL的T-2毒素,培育24h,检测培育前虾酱中菌落总数及培育后T-2毒素的降解率,所得结果如图所示:

  1. (1) 本实验的变量是,设置新鲜虾酱组的目的是
  2. (2) 分析实验数据,对毒素降解作用最好的虾酱发酵时间是,随着虾酱发酵天数的增加,虾酱内菌落总数的变化是,发酵时间为5天的虾酱菌落数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3. (3) 分析实验结果,本实验的结论是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 . 能歌善舞的机器人 B . 由小长大的钟乳石       C . 海底成堆的珊瑚礁 D . 枯木上生长的蘑菇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
  2. (2) 图中含有条食物链,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
  3. (3) 请写出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4. (4) 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生物部分缺少了
  5. (5) 麻雀和蚱蜢在食物网中的关系是;麻雀和蜥蜴在食物网中的关系是
  6. (6) 若该生态系统被某种有毒物质污染(该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一段时间后,则体内的该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一块稻田就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这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夺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生长的空间,蝗虫、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到了成熟季节,人们喜悦地收获粮食。

  1. (1) 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因素。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关系。
  2. (2) 腐生细菌和真菌能将绿色植物遗体中的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重新利用,因此它们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3. (3) 请写出该稻田中的一条食物链,其中生物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
  4. (4)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蚯蚓能增加土壤肥力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 . 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D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夏季的蚊子惹人厌烦,不仅影响休息,还会传播疾病。生物兴趣小组的的同学认为与汗液的气味有关。为了探究衣服颜色和汗液气味对蚊子吸引力的影响,同学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分析回答:

实验步骤:

①准备3种不同颜色、大小相同的同种纸板各2张,在各种颜色的纸板上分别涂抹等量且适量的生理盐水和汗液(来自同一人)。

②将6张纸板分开随机放置在草地上,用摄像机拍摄,如实记录每分钟内各纸板上蚊子的停留次数。

③随机交换纸板位置,重复①和②步骤2次。

实验结果:

颜色、蚊子

停留次数

及涂抹物

浅色

较深色

深色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生理盐水

2

1

2

5

3

3

8

7

6

汗液

20

21

18

22

24

23

28

25

29

  1. (1) 实验步骤③的目的是:
  2. (2)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纸板颜色加深,蚊子停留次数
  3. (3) 通过涂抹物的对照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4. (4)

    深入探究:同学们发现,不同颜色的纸板在户外吸热能力是不同的。提出疑问:随着同一颜色纸板温度的升高,纸板对蚊子的吸引力是否会发生变化?为探究这一问题,同学们又将一定数量活力相同的同种雌蚊子放入如图密闭装置中、实验分组如表:

    组别

    1

    2

    3

    纸板温度

    25℃

    30℃

    35℃

    每5分钟纸板上蚊子停留次数

    X

    Y

    Z

    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若实验结果为Z>Y>X,则实验结论为:一定范围内,随着纸板温度的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