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知识点题库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B . 韩厥告赵朔趣亡 C . 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D . 召有司案图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 . 颜色憔悴 , 形容槁枯。 C . 列坐其次 D . 发其志士之悲哉。
下列各项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 无伤也,请于军:辞谢    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去:推辞 B .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拿起,     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全 C . 沛公起厕;去,往 以司农治事堂:送往 D .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辞别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道歉
下列各项划线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 不如因善之:对待      门衰薄:福分        无物以之:辅佐,帮助 B . 朱泚幸货币:送       有而欲出者:懒惰     汉王使人问之:暗中 C . 尽裂:眼角          臣微志:听任,准许    思垂空文以自:表现 D . 沛公则车骑:备办       不名节:自尊、自夸     形影相:安慰
对下列划线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吾得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 . 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沛公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C . 先破秦入咸阳者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若入为寿(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上前) D . 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拔剑撞而之(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击破)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徬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 (1) 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发兵诣赵     益:增加。 B . 秦王必       解:懈怠。 C . 言是非       窃:暗地里。 D . 举筑秦皇帝   朴:撞击。
  2. (2)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B .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C .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D .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当年十月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②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 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 (1) 下列加横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 进兵北地,至燕南界   略 ;掠夺 B . 能得樊将军首         诚:如果 C . 计不知所出耳         顾:考虑 D . 而右手其胸           揕:刺
  2. (2) 下列对文言词句解说有误的一项(    )

    ①父母宗族,皆为没②若属皆且为所虏③此臣之日夜切齿心也④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封之⑤项伯杀人,臣之⑥而伤长者之意⑦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⑧樊将军仰天太息流

    A . ①②都是被动句 B . “长者”和“穷困”“涕”属古今异义 C . “函”名词作动语,解释为“用匣子装” D . “活”,使动用法,使……活
  3. (3) 加横线“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A .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 B . 壮也,犹不如人 C . 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D . 未发,太子迟之
  4. (4) 对节选段落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B . 太子“恐惧”,心急如焚,“”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C . 荆轲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这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D . 樊将军是因为境遇艰难才来到燕国的,荆轲竟然要取他的脑袋,可见荆轲除了勇敢忠诚的性格,还有心狠手辣的一面。
  5.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③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初名,经过汉代整理编辑,始定名《战国策》,全书共篇。

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两项是(    )

A . 秦王柱而走 B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C . 予羁縻不得 D . 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 E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
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

A . 吾不能早用子 B . 子亦有不利焉 C . 子犯请击之 D .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似乎、好像,动词 舍郑以为东道主 你,代词 余悲之,且曰:毒之乎 假如,连词 B . 诣太守,如此  陈述,动词  故为之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名词  秦伯 , 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动词 C .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告辞,动词  停数日,去   告别,动词  不劳苦    推卸,动词 D . 顾不如蜀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名词  越国以远   卑鄙,形容词  肉食者 , 未能远谋   浅陋,形容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太子曰:“ 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 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 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纄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纅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战国策•燕策三》)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 . 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 . 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 . 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国,又称山东六国,指崤山以东的六个国家:齐、楚、燕、韩、赵、魏。当时天下战国七雄,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后都被秦国所灭,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B . 太子,商周时期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称太子或世子,仅一人得 此称谓,一般都是以年龄为长来确立。自秦朝开始,只有皇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或皇太子。 C .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是旧时汉族交际用语,下称上或上称下或同辈相称的敬词。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D .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段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B . 太子知道有位田光先生,深谋远虑,勇敢沉着,因此就请他并和他商量国家大事。 C . 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燕太子接待了他,并拒绝了太傅将他送往匈奴的主张。 D . 田光自杀是因为他想激励荆轲并以此表明自己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②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敢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许君焦、瑕,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1) 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缒而出”“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济而夕设版焉”中划线的字“夜”“东”“西”“朝”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 . “敢烦执事”“焉用亡郑陪邻”“阙秦利晋”中划线的“以”字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C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中划线的“以为”“东道主”“行李”在句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有所不同。 D . “若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远”“阙秦以晋”中划线的字“亡”“鄙”“利”都是使动用法。
  2. (2)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主谓倒装句) B . 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C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被动句) D .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3. (3) 下列关于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围郑:侯、伯,指爵位。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 B . 箕踞以骂曰:箕踞,两脚张开而坐,是一种不敬的坐态。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紧挨着脚后跟,相当于跪坐。 C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乘,指四匹马拉的车。 D . 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古人很重视祭祀,如君主会祭社(谷神)稷(土神)。
  4. (4) 下列关于《沁园春·长沙》一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百侣同游的情境:寒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脚下的湘江水滚滚北去。 B . 本词用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也寄寓着诗人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火热的革命情怀。 C . 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D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结尾,表现了革命者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实际上也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下列与例句中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封,燕王拜送于庭

A .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踞以骂 B . 而为歌 C . 白衣冠以送之 D .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鸿门宴(节选)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 ,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杀人如不能             举:尽 B . 大礼不小让             辞:推辞 C . 沛公则车骑             置:留下 D . 闻大王有意督之         过:责备
  2. (2) 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我献之。

    A . 之奈何 B . 客何 C . 吾属今之虏矣 D . 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3.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善于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善于把生动的场面叙写与细节描绘相结合。 B . 选段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的性格。 C . 交代两军驻地及彼此距离,与刘邦“道芷阳间行”相呼应。 D . “拔剑撞而破之”等细节描写,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
  4. (4) 用“/”给以下文字断句。

    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 B .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C .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D .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卢贲,字子徵 , 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后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禅 , 命贲清宫,因典宿卫。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卿。贵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隋书·卢贲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 . 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 . 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 . 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子徵”中的“字”即“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 . “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 . “黄钟”,是古代打击乐器,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庙堂所用。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D . “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头趴在地上,身体向下接近地面,手前伸或者环于头前,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卢贲读书不多,但是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上表皇帝,修订音律,将黄钟定位宫调,后来又受皇帝诏命与人删定周齐的音律。 B . 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其深结交,在高祖辅政和最终登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受信任。 C . 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但是兴修了利民渠和温润渠,引沁河水东流,灌溉盐碱土地,百姓依靠它而受益。 D . 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因为追求权力利益,他多次犯错,虽然皇帝对他给以宽宥,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怀怨愤,被皇帝弃之不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

    ②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苏武牧羊,持节出使,臣心一片“磁针石”,告诉我们要忠于祖国。

材料:担当  法治  出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把权力关在笼子里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弃医从文  革故鼎新  有法可依  鞠躬尽瘁  规矩方圆  承前启后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氾南          军:驻扎 B . 既东郑          封:边邑 C . 秦伯 , 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D . 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