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知识点题库

下列划线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夫人之力不及此 B .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C . 秦军旦暮渡易水 D . 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

A . 失其所与,不知 B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 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D .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下列名句默写有误的项是(    )

A .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B .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 C . 江间波浪连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 D .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举孝廉不行  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⑧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A .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 . 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 . 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 . 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恩施好处)。”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 (1) 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 . 项王军(构筑壁垒)垓下 B . 持短(军队)接战 C . 纵江东父兄(同情)而王我 D . 有美人名虞,常(被宠幸)从
  2. (2) 对下面句中的省略部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B .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C . 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D . 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3.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上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B . 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 C . 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D . 项羽败亡乌江,已抱必死的决心,但不忍心杀死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爱驹,把它赠送给了乌江亭长。
  4. (4) 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6)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 (1) 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杀人不能举               沛公起厕  B . 刑人如恐不               沛公不桮杓 C . 去不义,不可不语        广故数言欲 , 忿恚尉 D . 常在沛公也            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2. (2) 与例句中“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A . 张良是时从沛公          B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C . 樊哙从良坐              D . 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3. (3) “且”作“那么”讲的一项是(     )

    A .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B .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 (4) 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      )

    A . 今日之事何如              B . 客何为者 C . 沛公安在                  D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 (5) 翻译横线上的句子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6. (6) 下列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樊哙出场说的两句话虽起势平淡,但却显现出樊哙的“勇”,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智勇双全”的性格展示垫铺了基础。 B . “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泄露出项羽内心的惶恐而惊慌,同时也有力地反衬、烘托了樊哙的威。 C . 这段作者笔法虽简尤繁。从正面,也从侧面;写言行,描神态;示其忠,叙其勇,状其威,言其壮。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 . 司马迁的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         古义:;今义:

②持千金之资物             古义:;今义:

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今义:

④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今义:

⑤诸郎中执兵                 古义:;今义:

⑥乃引其匕首秦王           古义:;今义:

⑦断其左                   古义:;今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沛公已去,至军中 B .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 C . 常以身蔽之 D . 项伯杀人,臣
  2. (2)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长于臣

    A .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 大王来何操 C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 . 具告以事
  3. (3) 对文段中的四个人物及其言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樊哙能言善辩,口齿伶俐,居然把项羽说得无言以对。 B . 项庄是项羽手下的一个武将,他在接受了舞剑刺杀刘邦的任务后,于心不忍,加上项伯的保护,所以未能把刘邦刺死。 C . 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有礼有节,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D . 从樊哙的一番话来看,他是很懂得外交辞令的。他先指桑骂槐地痛斥一顿,然后又不失时机、恰到好处的讲出刘邦这么做都是为了项羽,难怪项羽愿听。
  4. (4) 下面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 B .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作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结构严谨,语言典范,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C .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今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所著。 D . 墨子,名翟,鲁人,先秦墨家创始人。 “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区别的。
  5. (5)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      贰:从属二主 B . 许君焦、瑕,朝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C . 阙秦以利晋,唯君之          图:考虑,谋划 D . 越国以远                    鄙:边境
  2.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B .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C .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 D . 蚓无爪牙之利
  3. (3)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 . 不拘于时 B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 .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D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烛之武的说辞充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请参考示例,从给出的三句话中任选两句进行点评。

示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点评: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引起秦伯好感,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可能。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武安君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 遮绝赵救兵及粮食。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王弗许。

    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垒,欲出为四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之            让:谦让 B . 奢不能          难:困难 C . 妾请无随        坐:坐下 D . 二奇兵以劫之    张:布置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廉颇易与,降矣     焉置土石 B . 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   先帝不臣卑鄙 C . 王所赐金帛,归藏家    死或重泰山,或轻于鸿毛 D . 尝与父奢言兵事     君知难也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妾侍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

    ②秦王闻赵食道绝,自如河内发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4. (4) 赵括熟谙兵法,为什么招致惨败?请从赵括自身方面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1. (1) 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旦日士卒                         飨:犒劳 B . 留侯张良                       善:交好 C . 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当:抵挡 D . 不如因善之                       遇:对待
  2. (2) 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    良曰:“长臣” B . 击破沛公军                      谁大王为此计者 C .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 . 私见张良,具告事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3. (3) 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项羽遇事缺乏考虑:当听到沛公想在关中称王后勃然大怒,意欲发兵攻打刘邦;当听到项伯的劝解又怒气全消,答应了项伯的请求。 B . 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C . 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 . 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4.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 . 燕王振怖大王之威         诚:的确,实在 C . 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D . 沛公起厕                 如:如同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1) 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2. (2) 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3. (3)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方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一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11月、12月、10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 . 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 . 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 . 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 . 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 . 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 . 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 . 战国秦汉年间所谓的“三正论”揭示了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的区别,即各朝历法岁首的月份不同。 C . “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D . “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描写易水送别的场景时,“”两句借景抒情,很好地抒发了荆轲的悲壮之情。
  2. (2) 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确实是一种抓住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 (3) 论语中说“”,表现了高尚的品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 (1) 下列句子中和“客何为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沛公安在? B . 求人可使报秦者。 C . 佚之狐言于郑伯。 D . 吾属今为之虏矣。
  2. (2)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不由自主的震动、惊恐、警戒泄露出来,寥寥几个字,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B .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人物动作神态栩栩如生,勾勒出一个霸气逼人的怒目金刚形象。 C . 樊哙闯宴后,形势一触即发,但项羽不怒,稍有缓和。刘邦趁缓和之机,托词离席,显示了其机敏。 D . 樊哙指斥项羽,锋芒毕露,使得“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这一软一硬形成了对比,也显示了项羽“为人不忍”的性格。
  3.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囚,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 . 越国以远:边邑 C . 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同“供”,供给 D .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缺,损害:
  2. (2) 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越国鄙远                  敢烦执事

    既东郑                   又欲肆其西

    A .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3. (3)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 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 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⑤
  4. (4)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乏困                  共, 通“供”,供给。 B . 郑而有益于君          亡,丢失。 C . 且君尝为晋君矣          赐,恩惠。 D . 又欲其西封              肆 ,延伸,扩张。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夜缒出                  吾尝跂望矣 B . 是寡人过也              行李往来 C . 烦执事                阙秦利晋 D . 子亦有不利焉              置土石
  3. (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夫晋,何厌之有?

    A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 敢以烦执事 C . 是寡人之过也 D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