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知识点题库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不怜公子姊邪 B . 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子不绝赵祀 C . 终不以监门困而受公子财           睥睨久立 D .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           行夷门,见候生
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 ①③④/②⑥/⑤ B . ①②/③⑥/④⑤ C . ①④/②③⑥/⑤ D . ①⑤/②⑥/③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宾客 (赞扬) B . 亦已极 (同“疲”) C . 而公子亲数之 (问候) D . 其能 (夸耀)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三江而带五湖          天雪,武卧啮雪 B . 适有孤鹤,横江来          予乃摄衣而 C . 且庸人尚之          顷之未发,太子 D . 宾主尽东南之          而其直,亦无售者
对下列两组句子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计不知所出耳     ④荆轲笑武阳

A . 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B . 两个“微”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相同 C . 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相同 D . 两个“微”字相同;两个“顾”字不相同
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

A . 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 士皆瞋目,发尽指冠 B . 范增数项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 C . 顷之未发,太子之 倚柱而笑,踞以骂曰 D . 使使以大王 素留侯张良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下列对各句中划线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欲关中  ②项伯杀人,臣之  ③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沛公霸上  ⑤吏民,封府库  ⑥常以身蔽沛公  ⑦交戟之卫士欲不内  ⑧吾得事之

A . ①⑤⑥/②③④⑧/⑦ B . ①④⑤/②③⑦/⑥⑧ C . 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D . ①④⑤⑥/②⑧/③⑦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 . 《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 . 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比较形象生动的一个人物。 D .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计不知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计不知所出耳          顾:只是,不过 B . 秦之遇将军,可谓矣。  深:刻毒 C . 今闻将军之首          购:重金征求 D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生活贫穷
  2. (2) 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夜缒出          伏尸 B . 顾计不知出耳    君之知也 C . 人之力而敝之    不如善遇之 D . 遂私见樊於期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3. (3)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项伯杀人,臣

    A . 太子 B .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C . 吾得事之 D . 越国以鄙
  4. (4) 把文中划线句子及课外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下列句子中,“之”字词性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珍宝尽有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③为之奈何   

④夫秦王有虎狼之心⑤与之同命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⑦立而饮之    ⑧赐之彘肩   ⑨此亡秦之续耳     ⑩吾属今为之虏矣

A . ①③④⑦⑨\②⑤\⑥⑧⑩ B . ①③⑤⑦⑧⑩\②\④⑥⑨ C . ①②⑥⑨\④⑧\③⑤⑦⑩ D . ①⑦\②⑥⑧⑨⑩\③④⑤
结合《荆轲刺秦王》全文,你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行而无信 , 则秦未可亲也 B .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C .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 今行而无信 , 则秦未可亲也 C .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 . 愿大王少假借
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若属皆且为所虏 B . 客何为者 C . 沛公安在 D . 大王来何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 衡

    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泽湖畔继续我的寻访古树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来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特别的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却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了这个人物。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一棵古树就是一种文化的标志,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作者前去凭吊青桐和古槐,目的不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树生长的年龄足够长,更因为这两棵树寄托着作者对项羽的敬仰之情。 B . 文中的青桐树虽然已历经千载,但是依然青春勃发,翠绿挺拔,完全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还是当年的样子,真是天地间的奇迹。 C . 司马迁以热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失败的英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的这种矛盾的态度也令后人对项羽褒贬不一。 D . 文章结尾一段,一方面照应文章的题目——“桐槐”“项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点明梧桐、古槐与项羽的亲密关系。
  2. (2) 作者是如何来写项羽故里的青桐树的?请概括分析。
  3. (3) 文中说,项羽“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那么镜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烦执事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B . 能若是乎讵:怎么 C . 夫晋,何之有厌:讨厌、厌恶 D . 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翻然:迅速转变的样子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天下之事利而合者     臣神遇而不以目视 B . 夜缒出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C . 行李往来        夫子谓也 D . 讵能若是       三子者之撰
  3. (3) 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 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B .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 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D . 江南金锡不为用
  4.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 . 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5. (5) 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执事,办事的官员,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秦穆公。 B . 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大。由此可见,齐桓公的位次高于晋侯。 C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 .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用于古代诸侯或帝王的谦称,他们有时也自称“孤”,谓自己不能得众;称“不毂”,即不善。
  6.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 . 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C . 烛之武胆小怕事。他初见秦穆公,就承认面对秦晋包围的局势,郑国只能接受灭亡的命运了。 D . 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7.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8. (8) 乙文中吕祖谦认为秦穆公退兵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臣之壮也 是寡人之过也 B . 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C . 国危矣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 .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故忠臣尽忠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