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硫的转化 知识点题库

在探究某地刚落下的酸雨成分的实验中,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在酸雨试样中加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说明酸雨中一定含 B . 将酸雨试样浓缩后加入Cu和浓H2SO4 ,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逸出说明酸雨中可能含 C . 每隔1 h测定酸雨试样的pH,其pH先变小后不变,说明刚落下的酸雨中含 D . 用玻璃棒蘸取酸雨,在酒精灯上灼烧,火焰呈黄色,说明酸雨中一定存在Na+
下列反应中硫酸既表现出了强氧化性又表现了酸性的是(   )
A . 氧化铜与硫酸反应 B . 氢氧化铝与硫酸反应 C . 木炭粉与浓硫酸反应 D . 铜与浓硫酸反应
向HNO3和BaCl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SO2 , 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为(   )
A . FeS B . BaSO3 C . BaSO4 D . S
下列溶液中通入SO2后,最终一定会出现沉淀的是(   )
A . HCl和Ba(NO32的混合溶液 B . BaCl2溶液 C . NaOH溶液 D . Ca(OH)2溶液
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按图示关系一步完成转化的是(   )

 

A

B

C

D

a

CO2

Al(OH)3

H2SO4

HNO3

b

Na2CO3

NaAlO2

SO2

NO

c

NaHCO3

Al2O3

SO3

NO2

A . A   B . B   C . C   D . D
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结论

A

浓盐酸

Na2CO3

Na2SiO3溶液

非金属性: C>Si

B

食盐水

电石

溴水

乙炔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C

浓硝酸

Al

NaOH溶液

铝和浓硝酸反应可生成NO2

D

浓硫酸

Na2SO3

KMnO4酸性溶液

SO2具有还原性

A . A B . B C . C D . D
A,B,C,X均为中学常见的纯净物,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及副产物已略去)。

  1. (1) 若A,B,C均为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A为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B接触空气立刻变为C,则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若A,B,C为焰色反应均呈黄色的化合物,X为无色无味气体,则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
  3. (3) 若A,B,C均为含有同种金属元素的化合物,X是强碱,则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
  4. (4) 若A为单质Fe,X为稀硝酸,则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为;若向B的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现象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 (5) 若A和X均为单质,B为可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则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用于制取 SO2 和验证 SO2 的性质。

试回答以下问题:

  1. (1) 装置 A 中用于添加浓硫酸的仪器名称为,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导管①的作用是
  3. (3) 装置 B 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体现出 SO2 性。
  4. (4) 装置 D 中溴水褪色,体现出 SO2 性。
  5. (5) E 装置的作用是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检验 SO2 气体中是否混有 CO2 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 通过品红溶液 B . 通过澄清石灰水 C . 先通过足量酸性 KMnO4 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D . 先通过 NaOH 溶液,再通过澄清石灰水
下列现象或事实能够用相同的原理解释的是(   )
A . NaOH、FeSO4在空气中放置变质 B . 氯水、Agl密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C . SO2使品红和酸性KMnO4液褪色 D . 常温下浓硝酸不能溶解Al和Au(金)
测定 0.1 mol/LNa2SO3溶液先升温再降温过程中的 pH ,数据如下。

实验过程中,取①、④时刻的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 BaCl2 溶液做对比实验,④产生白色沉淀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此实验中 Na2SO3溶液的 pH 是由 pH 计测定的 B . ④与①的pH不同,是由于 SO32-浓度减小造成的 C . ①→③的过程中,温度和浓度对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一致 D . ①与④的 KW值相等
二氧化硫直接排放会危害环境。利用工业废碱渣(主要成分Na2CO3)可吸收烟气中的SO2并制备无水Na2SO3 , 其流程如图1。

已知:H2SO3、HSO3、SO32−在水溶液中的物质的量分数随pH的分布如图2,Na2SO3·7H2O和Na2S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

  1. (1) Na2CO3溶液显碱性,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其原因:
  2. (2) 吸收烟气

    ①为提高NaHSO3的产率,应控制吸收塔中的pH为

    ②已知下列反应:

    SO2(g)+2OH(aq)=SO32−(aq)+H2O(l)ΔH1=−164.3kJ·mol−1

    CO2(g)+2OH(aq)=CO32−(aq)+H2O(l)ΔH2=−109.4kJ·mol−1

    2HSO3(aq)=SO32−(aq)+SO2(g)+H2O(l)ΔH3=+34.0kJ·mol−1

    吸收塔中Na2CO3溶液吸收SO2生成HSO3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③吸收塔中的温度不宜过高,可能的原因是(写出1种即可)。

  3. (3) 制备无水Na2SO3

    ①中和塔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从中和塔得到的Na2SO3溶液中要获得无水Na2SO3固体,需控制温度,同时还要,以防止Na2SO3氧化。

KCl样品中含有少量KOH、K2SO4和不溶于水的杂质,为了提纯KCl,某同学先将样品溶于适量水中,充分搅拌后过滤,再将滤液按下图所示步骤进行操作

图片_x0020_100017

  1. (1) 试剂Ⅰ的化学式为,其作用是除去(填离子符号),

    检验该离子完全除尽的操作是

  2. (2) 加入试剂Ⅱ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3) 试剂Ⅲ的名称是,各步操作中所加试剂都必须过量,欲检验试剂Ⅲ已经过量,可以选用(填字母).

    A.AgNOB.pH试纸       C.K2CO3溶液

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硅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钠,可用作干燥剂和催化剂的载体 B . 用SO2漂白纸浆和用活性炭为糖浆脱色的原理不相同 C . 氢氧化铝、碳酸氢钠都是常见的胃酸中和剂 D . 废旧钢材焊接前,可依次用饱和Na2CO3溶液、饱和NH4Cl溶液处理焊点
下列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
A . N2 NO2 B . Fe(OH)2 Fe(OH)3 C . S SO3 D . Al2O3 Al(OH)3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得出的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某溶液中先加入氯化钡溶液,再滴入盐酸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不消失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

B

将充满NO2的密闭玻璃球浸泡在热水中

红棕色变深

反应2NO2(g) N2O4(g) △H<0

C

在0.1mol·L-1K2S溶液中滴加少量等浓度的ZnSO4溶液,再加入少量等浓度的CuSO4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黑色沉淀

Ksp(ZnS)>Ksp(CuS)

D

室温下,用pH试纸分别测定浓度均为0.1mol·L-1的Na2SO3和NaHSO3两种溶液的pH

pH:Na2SO3>NaHSO3

HSO 结合H+能力比SO 的强

A . A   B . B   C . C   D . D
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
A . 浓盐酸、浓硝酸、浓硫酸均可用铝罐车运输 B . 均可由相应的单质直接化合生成 C . 等质量的铜分别与足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D . 通入酸性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具有漂白性
从高温热浪到暴雨洪水,近年来全球多地频频遭遇罕见极端天气,造成重大损失。加强气候适应、应对气象灾害成为人类社会需要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的排放会导致酸雨(即pH<7的雨水)的形成 B . 燃煤中加入石灰石,可以减少SO2、CO2等污染环境的气体排放 C . 汽车使用的燃油质量越高,排放的汽车尾气中NO、NO2的含量越少 D .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可以把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地归纳起来,可以从物质的类别和元素的化合价两个方面在二维空间构造知识体系。例如: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S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Y的化学式为
  2. (2) 用电子式表示图中X的形成过程:;X的水溶液长期在空气中放置容易变浑浊,该变化可说明:S的非金属性比O(填“强或“弱”),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为:同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从上到下,,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3. (3) SO2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实验室中常把SO2通入中,通过观察是否褪色检验SO2是否存在;SO2也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二者褪色原理(填“相同”或“不同”)。
  4. (4) 比较H2SO4和Na2SO4的熔点高低,并从微粒间相互作用(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的角度说出理由。情况下会生成(间二硝基苯)
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
A . 可用于漂白纸浆、毛、丝等,也可用于杀菌消毒 B . 氨气易液化,液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 C . 二氧化硅可以用来生产通信容量大、抗干扰性能好的光导纤维 D . 氮化硅陶瓷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等性能,是制造火箭发动机的理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