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抗日战争 知识点题库

抗战期间《群众周刊》曾刊登了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的一则贺电:“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立奏奇功”指的是

A . 淞沪会战 B . 平型关战役 C . 百团大战 D . 台儿庄战役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中国的近代化》)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A .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 战略反攻的开始
“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上述材料表明了

A . 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B .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 .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D . 苏美对日作战,对中国有力配合是中国抗战胜利的外因
纪录片《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关于某次会战的解说词:“这些人用他们的生命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狂言,……用他们的鲜血改写了中国军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他们扭转了日本由北向南进的侵华策略”。这次会战
①表明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抗日决心     ②体现了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③打乱了日本侵略者的战略部署       ④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 . 八路军 B . 新四军 C . 义勇军 D . 抗日联军
童谣也能证史。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

A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提出了“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的错误言论,并且拒不悔改,称其言论与日政府主张相同。下列驳斥该错误言论最有力的证据是

A .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图片 B . 历史专著的相关描述和评论 C . 日本历史教科书的相关表述 D . 电影《金陵十三钗》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9月7日蒋介石下令,“以十八集团军百团大战为法则加强游击战的训令”,要求“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拟定本年九月起至十二月止之持久计划,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汽车、汽船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的是

A . 百团大战振奋了民心 B .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开展游击战 C . 国民党配合了百团大战 D . 百团大战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出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利契机,其主要表现有(   )

①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②消除了外来侵略的威胁及战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破坏 ③各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有利于推进政治的民主化进程④人民革命力量发展,为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下列有关抗日战争期间两个战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总体上基本是相互配合的 B . 两个战场都实行了全面抗战的路线 C . 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D . 敌后战场成为后来的主要战场
电视剧《对手》中有这样一幕:七七事变后的一天,林忠强冲上阵地,与日军搏杀。但大批日军已涌入城门,开始屠城。这是指(    )

A . 旅顺大屠杀 B . 九一八事变 C . 南京大屠杀 D . 潘家峪惨案
细菌战是日军侵华战争的重要形式,残害了许许多多的中国军民。下列与此直接有关的是(    )

A . 发动九一八事变 B . 发动七七事变 C . 制造南京大屠杀 D . 组建七三一部队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 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 . “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 .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 . “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 . 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推动作用 B . 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 C . 报纸凸显了抗战中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 D . 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以牵制日军成为主战场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材料二: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开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残害所及,真未及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的原因。并分析为什么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和《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

  3. (3) 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蒙自一中高二年级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 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 .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童谣也能证史。现年80岁的杨老先生年少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中写道:“新年到,放鞭炮,嘣嘣,嘣嘣,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重要!”这首童谣写的时期是(    )

A .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 . 抗日战争时期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右图为1937年8月上海先施公司被炸后的惨景。这说明(  )

A . 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B . 列强侵华直接摧残民族工业 C . 外国列强限制中国机器进口 D . 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反日斗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请以20世纪30年代某一个事例予以说明。(要求:紧扣论点、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中外不限。)

下图所示的战役发生于抗战初期,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