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抗日战争 知识点题库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国人民应该记住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事实有(  )
①人类历史罕见的大屠杀:例如南京大屠杀……
②亡我中华、灭我民族之心最急切的《南京条约》、“三光政策”
③奇毒无比的“以华制华”政策:例如建立伪满洲国、扶植汉奸 汪精卫……
④独霸中国城市最多:例如从哈尔滨到广州、南京,从上海到太原……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②③④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 . 扶清灭洋 B . 抵制日货 C . 打倒列强 D . 抗日救国
“惟欲征服支那(代指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引自《田中奏折》)20世纪30年代,为了先征服中国,日本制造了一系列事变,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二八事变” ②“八一三事变”③“九一八事变”④“华北事变”

A . ②③①④ B . ③①④② C . ③①②④ D . ④③①②
某学校组织了一个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有关 “南京大屠杀”真实再现的课题研究,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 .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 C . 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 D .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
20l2年的暑期,小辉同学参加了“红色之旅”,旅行团一行从哪个地方启程,途经贵州遵义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A . 南昌 B . 井冈山 C . 瑞金 D . 西柏坡
《中国的近代化》曾这么写道:“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被迫向内地的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极其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  )

A . 国民革命的兴起 B . 土地革命的开展 C . 抗日战争的胜利 D .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与甲午战争相比,抗日战争中最大的变化是

A . 领导抗战的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 . 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C . 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D . 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了全民族的抗战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 . 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 .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 C .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 . 民族主义者 B . 专制主义者 C . 自由主义者 D . 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A . 甲午中日战争 B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 抗日战争 D . 鸦片战争
以下是战役能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对日军进攻了积极抵抗的有
①辽沈战役 ②淞沪会战 ③太原会战 ④徐州会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民国二十六年2月21日通过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关于根绝赤祸之决议》中规定:“一国之军队,必须统一编制,统一号令,方能收指臂之效,断无一国家可许主义绝不相容之军队同时并存者,故须彻底取消其所谓“红军”,以及其他假借名目之武力。”与该决议颁布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 . 红军长征,战略转移 B . 国共决裂,反蒋抗日 C . 国共对峙局面基本结束 D . 国共对峙,内战爆发
“全中国都在动——从沿海漂流到内地,犹如混乱的涡流聚集在这个临时的首都……政府成员和共.产.党人同坐在一间会议室里,讨论制定共同作战计划。”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 . 护国运动 B . 北伐战争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战争
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中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

A . 卢沟桥抗战 B . 淞沪会战 C . 太原会战 D . 台儿庄战役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符合其主题的是(    )

A . 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B .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 .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的主要兵力 D . 中国军队正在积极准备战略反攻
1942年,《解放日报》介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当选后,与大选时的政治对手合作并释放美共领导人的事例;刊发了英国允许英共机关报复刊的报道。其目的是(   )

A . 宣传持久抗战思想 B . 借鉴西方民主政治 C . 争取英美盟国支持 D . 巩固民族统一战线
蒋介石说:“所谓‘抗战到底’,率直言之,就是要与欧洲战争——世界战争同时结束。……我们只有一心一德抗战下去,以承接中国问题随世界战争结束而解决的自然机运。那时候水到渠成,敌人当然消灭,抗战必达目的。”这表明蒋介石(   )

A . 与中共主张相一致          B . 坚持积极抗战路线 C . 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D . 主张依靠国际力量抗战
“虽训练犹未充足,装备犹未齐备,外人以为不能支持一周的阵地,竞能抵抗十周。不只军队某于牺牲,视死如归,一般老幼男女,无不争为军队服务。但是苦战之后,实力十之六七,无法遏制日军前进,预设的长江至苏州、嘉兴及江阴至无锡国防线不守。”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

A . 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丧师失地 B . 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作战情况 C . 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疯狂进攻 D . 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1942年美国《财富》杂志声称,事实证明中国的确给日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在战略战术特别是防御性的战略战术方面,中国做的非常出色。”美国媒体高度评价中国抗战的背景不包括(    )

A .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赢得国际社会尊重 B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重新认识中国抗战 C .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美成为盟友 D . 美国准备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支援中国抗战
危机会对国家和民族带来冲击,面对危机的应对措施,是对人类政治智慧的考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罗斯福1938年谈到“新政”时说,“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1. (1) 结合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政治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调整。试举一例说明这些调整对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