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点题库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俄罗斯问题专家马歇尔·戈德曼说:“戈尔巴乔夫始终不了解经济改革的目的应该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他太留恋旧体制了。对他来说,改革首先意味着增加机床的生产。”说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

A . 大力提倡开垦荒地 B . 加紧与美国军备竞赛 C . 对旧体制未作任何调整 D .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不包括( )

A .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B .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C . 社会动荡,危机重重 D . 苏联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80年代初,(苏联)计划经挤中的困难越来越多。以前,正是计划使国家实现了强有力的飞跃,得以集中力量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并使国家成为超级大国。但是渐渐地出现了不良趋向:高度集中、制订毫无进取心的计划、半截子工程、库存超标、计划僵硬等。”这说明(   )

A .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严重弊端日益暴露 B . 对“斯大林摸式”要辩证分析 C . 资本主义应该借鉴苏联经济管理体制 D . 苏联解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    )
A . 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 . 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 . 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 . 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戊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网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1页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中苏关系对中苏两国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后继者”曾推行过哪三次重要改革。请任选其中的一次改革作简要评价。 
  3. (3) 俄罗斯历史上有很多的文学艺术作品被中国人所熟知。请在文学、音乐、美术领域,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流派。 
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和撤销管理局的办法建立生产联合公司,精简管理环节。有研究表明,“采取这一改革步骤,使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加具体”。这是因为上述“改革” (   )

A . 使当权者的利益受损                   B . 完全背离了斯大林模式 C . 客观上造成思想的混乱              D . 使国家体制更加僵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建立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直接推动下而实现的。1790年至1830年,美国早期工业化蓬勃展开,欧洲的大规模移民潮汹涌澎湃,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而数百万外来移民也需要通过正规的教育以便能够顺利融入主流社会,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马萨诸塞州在内战前率先建立起现代教育体制:分年级教学、书面考试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政府利用税收支持的免费的现代公立学校教育制度建立。高等教育方面,宗教仍然发挥很大的影响。内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逐渐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美国教育体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极强的实用主义特点。这种特点促使美国不断调整、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以满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需求。当时欧洲国家的中学重学术,而美国的中学则强调大众化,把准备就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摘自李剑鸣主编《世界现代化进程北美卷》

材料二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非常重视教育问题。苏维埃开办的学校教育面向大众;学校完全世俗化,不受教会干扰;学校教育不仅不收费,而且国家还给有困难的学生发放食物和衣物等;苏维埃还发起了扫盲运动。同时,在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基本在全国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除了要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外,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30年代,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建设,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要求学校加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美国教育和20世纪初苏联教育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国教育制度对各自社会的积极影响。

在苏联历史上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文中的“他”是(   )

A . 斯大林 B . 赫鲁晓夫 C . 勃列日涅夫 D . 戈尔巴乔夫
赫鲁晓夫大力推行领导干部轮换制度,并从1957年开始降低了高级干部工资,规定了政府部长、副部长、部务委员、司长、副司长的最高工资,并废除了每月发给高级干部的专门津贴。据此可知,赫鲁晓夫的此项改革(   )

A . 削弱了其执政时的社会基础 B . 确保了其他改革的顺利推行 C . 有利于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 D . 致力于纠正斯大林模式弊端
苏共中央九月全会(1953年)和七月全会(1955年)决议的核心是力求改变经济发展的先后次序,使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刺激因素起作用。这表明苏联(   )

A . 决定废除实物配给制 B . 决定纠正斯大林体制弊端 C . 生产动力不足已显现 D . 暂时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
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

A . 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 . 成为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C . 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 . 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观察下面苏联年人均消费食品数量(公斤)表,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913年

1923、1924年

1928年

1930年

1940年

1952年

面粉、大米制品

200

223

214

208

195

190

蔬菜、瓜果类

40

72

93

64

61

牛奶及乳制品

154

160

182

157

130

159

肉及油脂

27

19

32

28

21

24

A . 苏联集体农庄的优越性 B . 余粮收集制的合理性 C . 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D . 新经济政策的落后性
20世纪俄国政权名称几经变迁,其变迁的先后顺序应是(    )

①沙俄

②苏联

③苏俄

④俄罗斯

A . ①②③④ B . ④①③② C . ④①②③ D . ①③②④
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推行改革的领导人是(    )
A . 勃列日涅夫 B . 赫鲁晓夫 C . 戈尔巴乔夫 D . 叶利钦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软禁了总统戈尔巴乔夫,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其经济改革之所以不成功,主要由于(    )
A . 改革完全放弃了苏联传统做法 B . 改革忽视优先发展重工业 C .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配套措施 D . 首先进行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
A . 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B . 放弃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C .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 D . 接受西方自由放任原则
1953~1964年期间,苏联的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问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而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上述结果的取得主要因为()
A . 经济体制的转型 B . 农业政策的调整 C . 垦荒运动的推行 D . 经济结构的重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的农业投资在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其中1961一1965年是一9.8%,1966一1970年为23.4%,1971一1975年则是26.5%,这在当时世界各大国中居首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
A . 农业经济呈不断发展态势 B . 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农业助力 C . 承受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D . 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百分比)。从上述变化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年代

1956~1960

1966~1970

1971~1975

1986~1900

国民收入

8.7

7.7

5.7

1.3

工业总产值

10.4

8.4

7.4

2.5

A . 苏联的经济体制活力严重衰退 B . 苏联的经济改革毫无实际效果 C . 计划不能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 D . 发展经济必须借助于外国援助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痛,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从本质上揭示了(   )
A . 戈尔巴乔夫改革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B .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日益僵化 C . 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D . 戈尔巴乔夫改革力图突破“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