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点题库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 . 旧的经济体制的制约 B . 个人作风急躁 C . 在具体做法上缺乏实事求是 D . 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主要措施包括( )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 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A . ①②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取得成功的共同因素是( )

A . 个人作风粗暴 B . 改革方针过于保守 C . 缺乏一贯的方针和思路 D . 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旧体制
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
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④“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

A . ②④③① B . ④①③② C . ④②③① D . ④③②①
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  )
A . 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 .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 . 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 . 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将这本日记在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五十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认为五十年后的苏联是否解决了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    )

A .  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一直被坚持 B . 已经解决。通过改革“斯大林模式”被改变 C . 没有解决。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 . 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B .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C .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要求对拖拉机站进行改组,把其拥有的农业机械转卖给集体农庄。至1959年底,在苏联全国原有的近8000个拖拉机站中只剩下了34个,同时,从7月1日起又取消了集体农庄的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统一采购的办法。这一措施(    )

A . 彻底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B . 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改革目标 C . 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 D .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
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农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

A . 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B . 赫鲁晓夫改革在经济建设上急功冒进 C . 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D . 赫鲁晓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54年赫鲁晓夫在回答英国贝尔纳教授时说道:“我知道,国外有人说,农业方面的新措施意味着苏联的整个经济政策有了根本的改变。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并没有放松对工业发展的注意,我们并没有因为农业而牺牲工业,工业部门将继续根据拟定的计划发展。在将来,主要注意力还是放在重工业上。”这表明赫鲁晓夫(    )

A . 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B . 将改革的重心放在发展重工业上 C . 改变了为工业化而牺牲农业的思路 D . 找到了增加消费品生产的有效途径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

A . 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 .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 .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1965年苏联新一轮改革开始实施,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原来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强调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与企业经营活动结果之间要挂钩,相当一部分利润应留给企业。这些措施体现了(    )
A . 赫鲁晓夫时期积极改革和应对计划经济体制 B . 企业自主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C . 指令性计划的做法得到改变 D . 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合理性与必要性
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    )
A . 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 B . 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 C .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 . 地方强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
1957年6月,苏联100多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战胜11人的主席团,推进了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实行了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这反映的实质是(    )
A . 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B . 局部调整斯大林模式 C . 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D . 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
20世纪80年代末,在苏联推行改革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最高领导人是(  )
A . 列宁 B . 斯大林 C . 戈尔巴乔夫 D . 叶利钦
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 . 万隆会议召开 B . 越南战争爆发 C . 苏共“二十大”召开 D . 朝鲜战争停战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说过,“戈尔巴乔夫使我想起决定用油漆盖住自己家墙上污点的人。但是在开始刷墙的时候看到一块砖在晃动,他试图把它换下来却弄塌了整堵墙,在重新砌墙的时候,又发现整个房基都腐烂了。”这段话认为苏联解体(    )

A . 是整个政治经济经济体制失败的产物 B . 主要原因是内部民族矛盾 C . 根源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D . 是西方国家采取冷战遏制的结果
下表是小明同学所写的历史复习提纲。他当时复习的内容的主题应为(   )

改革名称

影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奠基

斯大林模式

促进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但也存在严重弊端

赫鲁晓夫改革

一定程度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最终失败

勃列日涅夫改革

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调整,但造成经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

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苏联的解体

A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B .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C .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 D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失败
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了“三和”思想,即通过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和平过渡,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思想(   )
A . 有利于苏联赢得外交主动 B . 体现了苏联经济的劣势地位 C . 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 D . 迎合了欧洲国家的政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