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点题库

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是指赫鲁晓夫(    )

A .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 .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 . 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最终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 .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苏联一系列改革没有最终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 . 没有冲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 B . 领导人个人对改革的进行影响明显 C . 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不够 D . 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分离活动加剧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 .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 “开垦、开垦、再开垦” C .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D .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

A . 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 B . 其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尝试 C . 改革的前期就阻力重重    D . 其改革有宏观的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

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

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 .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 .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 . 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 .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材料三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

上台:1953年 下台:1964年

勃列日涅夫

上台:1964年 下台:1982年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 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进行 了哪些探索。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特点。

  3. (3)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根据材料三,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4. (4) 根据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经济状况如何?这种状况对此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这一做法(    )

A .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 . 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 . 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 .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1964年苏联政府宣布:部分重工业企业完成国家下达的产量和盈利外,其他经济指标可自行制定,还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苏联政府(     )

A . 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B . 试图调整所有制结构 C . 下放管理权给加盟共和国 D . 用市场手段进行调节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l888-1938),联共(布)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1920年初,他完成《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认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否定了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在过渡时期的作用。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托洛茨基派反对并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在经济落后的苏联,只能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增加赋税等牺牲农民的办法来发展工业。布哈林批驳托洛茨基派现点,他指出:“俄国将拉着农民的大车以蜗牛爬的速度建设社会主义。”他认为解决工业发展缓慢问题,必须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手,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只有农村富裕了,有了市场,工业才能徉到发展;在农业社会主又改造中应该先组织消费合作社,再转到生产合作社,通过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地发展,反对过早地实行农业集体化;反对不顾现有的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指标。他认为要注意发展轻工业,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哈林反驳“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时提出的主要观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哈林经济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1962年11月,苏共中央决定改组党的领导机构,在地方取消统一的党委会,分别设立领导工业生产的党委会和领导农业生产的党委会,两个党委会互相独立,互不隶属。该措施(    )

A . 冲击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 B . 削弱了苏共对经济的领导 C . 造成了工农业生产的混乱 D . 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1990年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取消“宪法第六条”中苏共的领导地位时,没有遭到广大人民和大多数党员的反对;1991年在全联邦国内取消共.产.党时,也没有工人、党员自发地集中起来保卫自己的党组织。这从一个侧面深刻地说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 . 政治路线错误,社会思想极度混乱 B . 苏共特权滋长,贪污腐败现象严重 C . 苏共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支持 D . 管理体制僵化,漠视民众切身利益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15世纪末至l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在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1925年度则达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一半”的主要原因。1924—1925年苏联农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 (3) 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不同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提供的借鉴价值。
1957年,赫鲁晓夫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把中央部所辖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和地方管理;1961年,又把全国分为17个大经济区,设立国民经济工作协调和计划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把105个经济行政区合并为47个,设立苏联部长会议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统一领导。由此可见,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    )
A . 体制改革步子过大操之过急 B . 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责不清 C . 计划管理体制得到一定削弱 D . 缺乏明确思路导致前后矛盾
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优,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 . 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 . 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 . 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 . 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
1973年,世界石油价格大涨,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笔“大而易得”的外汇收入,苏联领导层认为无论政治还是经济都可以高枕无忧,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进口依赖越来越大。这导致了苏联(    )
A . 新的经济体制得以建立 B . 对美国军备竞赛优势明显 C . 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D . 综合国力与美国相差无几
下表是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导致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B . 经济体制模式固化影响 C . 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 . 美苏争霸经济消耗过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钱乘旦教授在《世界现代化进程》说: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陈争平、兰日旭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说: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8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少的现状。

材料三: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又称“南方谈话”要点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扬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审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3. (3) 指出材料三中的“他”是谁?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列举他的主要观点2个。
1985年10月,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阿马克斯在布朗大学讲话时说:虽然指望苏联收缩现有的承诺可能为时尚早,但“苏也许不愿承担新的义务,并将努力使仆从国承担更大的负担”。这从侧面反映出(   )
A . 苏联经济难以支撑对外扩张 B . 苏联放弃了控制他国的企图 C . 多极化趋势牵制了美苏争霸 D . 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倾向增强
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
A . 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 B . 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C . 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 D . 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期的是(   )
A . “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B .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 . “20年建成社会主义” D . “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