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知识点题库

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 . 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 B . 国际环境十分恶劣 C . 突出对国防力量的加强 D . 未改变斯大林体制
有学者对前苏联的某领导人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谴责了独裁,但未触及专横的权力;他抛弃了个人崇拜,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了个人崇拜的体制。”在下列言论中能反映这位领导人的工作作风的是

A . “马克思认为理论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 B . “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的不变原则” C . “玉米能够使农庄像插了翅膀一样飞腾起来” D . “用人道、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有关材料中的“他的经济改革”不正确的是 (   )

A . 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B .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C . 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D . 推行“新经济体制”,以工业改革为重点
“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
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是 (   )

A . 政策指导的失误 B .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C . 市场经济体制的弊端 D . 优先发展重工业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

A . 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 . 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 . 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 . 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网络著名的红色写手雅科夫在《红星陨落之谜——论苏联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借鉴意义》一文中,主要分析了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给中国改革的借鉴意义主要是

A . 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放在首位 B . 坚持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C . 坚持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D . 注意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

A . 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 . 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 . 后者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 . 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加以了模仿
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出:“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这一提法       (    )
A . 说明了苏联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 . 将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 C . 该领域的改革使苏联形势有一定的好转 D . 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
到1989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

A . 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 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 C .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D .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
A . 罗斯福 B . 斯大林 C . 赫鲁晓夫 D . 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
A .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B . 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 C . 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 D . 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
据统计,1950年至1970年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是5%至6%;1971年至1975年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是3.7%;1976年至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半是2.7%。针对苏联这种状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从1950年到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呈递减趋势 B . 苏联当时政治体制出现的问题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C . 材料体现的这段时期内,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D . 这段时期苏联总共经历过三位领导人
下图为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统计数据示意图。该示意图反映出(  )

A .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B . 农业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C .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得到缓解 D . 赫鲁晓夫改革推动农业发展
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 . 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 . 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 . 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
A .  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B .  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 C .  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D .  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
赫鲁晓夫在生前曾经多次说过:“我死后人们会把我干的事情放在天平上称,一头是好事,一头是坏事,但愿好事比坏事重些。”以赫鲁晓夫改革为例,“好事”是指(   )
A . 打开苏联改革的闸门 B . 实行政治民主化和公开化 C . 全面提高了粮食产量 D . 促进工业地迅速发展
下图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发展情况(年平均增长率,%)。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

A . 产业结构失衡加剧 B . 农村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C . 经济改革带来混乱 D . 国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20世纪50年代,苏共某领导人指出:“有一些‘聪明人’居然把轻工业同重工业对立起来,硬说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有在苏联经济发展的初期才是必要的,现在我们只要加速发展轻工业就行了。”据此判断,他(   )
A . 呼吁改革经济体制 B . 依然重视重工业发展 C . 注重市场调节作用 D . 强调优先发展轻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