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知识点题库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B .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C . 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 .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清之际,下列哪些因素促进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①封建制度的衰落  ②封建专制的加强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封建制度的完善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思想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欧美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③封建专制统治极端腐败    ④社会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A . “理” 与“气”的地位 B . 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 C . 唯物与唯心        D . 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
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A . 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 . 奠定了“工商立国”思想的基础 C . 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 . 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 . 深入地批判了封建制度 C . 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 .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李贽是反封建的思想斗士,思想特点主要是
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②否定孔子的权威③批判传统的道德观念④主张个性自由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李贽被称为“明代第一思想犯”,他的著作中有《焚书》《续焚书》,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他认为这些著作将来一定会被焚毁,这主要是由于书中

A . 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批判 B . 反对盲从孔子 C .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D . 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趋接近现实,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体现这一特征的思想是(     )

A . 重农抑商思想 B . 君主批判思想 C . 自由平等思想 D . 经世致用思想
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口它反映明代出现(   )

A . 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 . 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 . 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 . 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主要相同点是(   )

A . 强调人的价值 B . 批判专制制度 C . 宣扬理性主义 D . 否定宗教神学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1) 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 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 (2) 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 (3) 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   )

A .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B . 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 C . 儒学维系统治秩序 D .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16至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启蒙,但是二者的性质和影响却有天壤之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出现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主要表现。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 .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 .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 .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明代思想家顾炎式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人也。”其中“败坏”的主要含义是指(  )
A . 学术研究脱离实际 B . 人们思想受到严格限制和禁铜 C . 涉猎范围空前狭小 D . 读书人的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
A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C .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D .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利玛窦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宣称“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以上可以看出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主要特点是(    )
A . 将天主教教义和中国儒家经典融合起来 B . 背离了天主教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C . 将传播西方科技文化作为传教的敲门砖 D . 主动适应中国国情尊重中国习俗
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
A . 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 . 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 . 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 . 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