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点题库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

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 . 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 .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 . 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 . 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日本福泽渝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必修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据此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展的活动应该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19世纪末,严复翻译《天演论》,将进化论引入中国,在当时的知识界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这是由于进化论的思想适应了以下哪些社会思潮    ①中体西用  ②维新变法  ③救亡图存  ④民主与科学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西洋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中国人在思想领域里拥护德赛两先生的事件是指

A . 新思潮萌发 B . 洋务运动 C . 维新运动 D . 新文化运动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

①开始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 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④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对“国力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B .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 . 十月革命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D .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
A .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B . 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C . 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 . 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以来东西方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3个主权国家既彼此争斗,又一起同联邦首脑斗,必然会很快地同归于尽。可是,如果我们能制定出一部充满活力的开明的宪法,实行严格的相互钳制和相互监督,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一定程度上恢复我们的尊严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华盛顿传》

材料二    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民权的,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至,国内政治及民族的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的先例。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

材料三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全集》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所述独立之初的美国面临怎样政治局面?美国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的?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他是如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推进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差异。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

A .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 . 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 .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 . 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主要意图是(    )

A . 启发国民的现代政治意识 B .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C . 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D . 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游(学)东西洋十年(后》……志在变法,在民权,……归见当道者之顽固如此,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而伯严(黄遵宪的友人)苦劝之作官。既而幸识公,则驰告伯严曰:“吾所谓以言救世之责,今悉卸其肩于某君矣!……吾之不欲明与公等(梁启超等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志士)往来者,以为使公等头颅无可评之价,窃贼无可指之名。昭雪褒示,或者终在吾手,故姑且濡忍以待时。虽然,弃而不可留者,年也;流而不知所届者,时势也。再阅数年,加富尔(意大利立宪领袖,宰相)变而为玛志尼(意大利革命党领袖),吾亦不敢知也。——摘编自《黄遵宪(1848—1905年)致梁启超书》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前黄遵宪的成长变化及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遵宪的政治实践与认识。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
A . 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 . 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 . 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 . 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李鸿章说:“……自商鞅、王安石变法而诛绝,后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竞,即败亡灭绝而不悔。”表明他主张(    )
A . 坚持守旧的传统 B . 中体西用 C . 学习西方、革新政治 D . 改变传统的守旧思想
梁启超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    )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 发展资本主义 B . 救亡图存 C . 反抗外来侵略 D . 反对专制统治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    )
A . 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 B . 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 .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D . 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费正清指出: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的影响)……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戊戌变法中所依据的“哲学根据”包括(    )
A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B . 圣人之纲常不可攻也 C . 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以晓固蔽也 D . 民为贵,但以民义为主,其能养民,教民者则为主,其残民、贼民者,则为民贼
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
A .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 实行全民族抗战 C .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 宣传新三民主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化进程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不可避免。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在炮火中逐渐清醒并深刻反思自己的文化。第一次在鸦片战争后,主要围绕“中体西用”论进行;第二次在甲午战败以后,宣扬“西体中源”;从民国初年到五四运动前夕,第三次文化反省的“西体西用”论,最终陷入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泥潭,但也刺激了现代化探索方向的转变;开端于1928年的文化反省则因规模不大,后又爆发了华北事变,人们的注意力转移而就此结束。

——摘编自李晓语《钱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材料二:约翰·密尔说,英国人“生而自由”。这指引着英国把抗拒王权、限制王权看做是“自由”的传统,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英国人极为尊崇经验的理性思维使他们追求政治的实际内容而并非形式。他们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推动了纺织业的近代化和经济的自由化。但英国尊崇传统的风尚也阻碍了后期的革新。如钱乘旦所言。“一个民族往往容易在前进的道路上战胜迎面扑来的艰难险阻,但要战胜自己创造出来的成绩和荣耀却相对困难。”

——摘编自吕文辉《浅析英国传统文化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国人不断反思传统文化的背景和目的。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英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取向所产生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