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点题库

新文化运动中,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两方面都显示其重要意义的是

A . 《敬告青年》 B . 《狂人日记》 C . 《文学改良刍议》 D . 《文学革命论》

从专制到民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对以下三部法律文件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图3的内容中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B . 三部文件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密切相关 C . 图1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颁布 D . 图2在新中国初期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有人说,孔子的作品“从未为中国人内心提供一个可以对抗世俗权力的价值体系,提供的是一切围绕权力转。儒学如果是宗教的话,便是伪宗教;如果是信仰的话,便是伪信仰;如果是哲学的话,则是官场化社会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学对中国人是有罪的。”这段言论在历史上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洋务运动时期 B . 维新变法时期 C . 辛亥革命时期 D . 新文化运动时期
下列论述的基本观点倾向于近代维新派的是

A . “夫不可变者有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B .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固,在人心不在技艺” C . “君权与民权合者情意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也” D . “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 .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 .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字所表达的观点与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相似(   )。

A . 魏源 B . 梁启超 C . 孙中山 D . 胡适
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民族危机前面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向西方学习。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 (1) 图A著作的作者是谁?他在此书中阐述了怎样的指导思想?有何意义?
  2. (2) 图B代表了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此派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3. (3) 图D中的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由谁创办的?这场新文化运动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后期宣传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由图A、图B到图D体现出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怎样的层次性?

中西两大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泛,广绰庞繁,其中有亲和、有碰撞、更有交汇与融合。两大文化体系也在这亦抑亦蓄、共拒共融中伴随着东西方两大文化共同走向鼎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前一个时期。

——材料综合自李翠玉《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为中西文化之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存。在此过程中,一个古老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版)》《原著中文版序》

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东学西渐”的途径、主要特点。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西文明冲突与适应的重大事件?
  3. (3) 材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4. (4) 和平与暴力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有人认为“文化交流中和平比暴力好”,也有人认为“暴力比和平来得快”。请依据所学做出评价。
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 .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 .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 .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 . 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被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友谊。”其伟大之处主要在于(  )

A . 在理论领域有广泛的一致性,都致力于为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而奋斗     B . 为了共同的伟大理想和事业亲密合作,不惜牺牲个人利益 C . 恩格斯在各方面全力支持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工作  D . 两人合作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等多部伟大著作
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里号召东方青年为了“人类全体的幸福”振作起来“去超拨”“大海对岸那边”“愁着物质文明破产”而“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的“好几万万人”。表明他由传统文化的掘墓人而变为守墓人。导致梁启超文化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一战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 B . 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C . 袁世凯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 D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王见“短暂春天”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 . 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 . 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 . 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 . 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戊戌变法的重要背景是(    )

A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民主思想的传播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民族危机深重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王韬(1828-1897)认为以中国近代化为目标的富强运动是一场为了消除中国与西方之间存在的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以致政治差距的一次民族总动员。他不仅需要一个讲究办事效率、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报人、工程师、技术员、教育工作者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他说:“所以甄别人才者,直言极谏,舆图象维,一切专求乎实用”。他多次对封建顽固派把道德放在功利之前的林甸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攻击洋务运动“侈事功,夸富强,兴管商之风”是“不知兵甲修而后道德尊,师旅雄而后礼仪盛”,是“夏虫不知冰”,是杞人忧天。他把人才观与改革开放思想联系起来,即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方之才。从他所推崇的人才来看,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王韬认为,中国现代化急需大批实用人才,中国在国内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不妨采取“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的方针。

——摘编自佟庆辉《王韬评传》

  1. (1) 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韬的人才观。

梁启超曾批评洋务运动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从中看出梁启超主张(    )
A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 建立改革政治制度 C . 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 . 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起的作用是(    )
A .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 B .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 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 D . 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新高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福建船政学堂各专业课程例举

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设福建船政学堂于马尾。学堂初期成效显著。1884年中法战争,船厂被毁,学堂受损,办学困难,至辛亥革命后拆改。学校采用班级制,并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班级和专业。第一届驾驶班学生海上实习长达4月:去时教习躬督驾驶,各练童逐段誊注日记,量习日度、星度,体认精熟。归时各童自行轮班驾驶,教习默察其手足、神色,以分优劣。“求是堂艺局章程”规定了学生作息、考核、待遇、奖惩、出路等内容,并严格执行。为“精益求精”,学堂共选派四批优秀生赴欧留学。归国留学生在近代海军和教育事业中也大显身手。如严复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和总办达20余年。历史学家唐德刚也有言“空前绝后鸭绿江口黄海大战,俨然马尾船校以一校大战日本一国!”

——摘编自《论福建船政学堂与福建教育的近代化》等

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史称“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较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到几个小村合办。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神陶冶、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字、时事、农业知识等。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福州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
  2.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福建船政学堂办学的重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原因。
  4. (4)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认识。
“政府压制民权,政府之罪也。民不求自伸其权,亦民之罪也。西儒之言曰:侵犯人自由权利者,为万恶之最,而自弃其自由权利者,恶亦如之。盖其相害天赋之人道一也。”该引文的作者最可能是(    )
A . 魏源 B . 李鸿章 C . 梁启超 D . 袁世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2. (2) 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二,陈独秀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 (3) 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四的思想有什么重大影响?
  4. (4) 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阅读有关美国政体及评价的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十七部首,分东西两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议事听讼,选官聚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

——(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以前曾被(法国)君主体制视作奇闻的美国各项创制,应当成为共和政体的法国的学习对象……美国社会呈现的画面覆有一层民主的外罩,透过这层外罩随时可以看到贵族制度的遗痕。

——(1848年)法国史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它所宣布的自由意味着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意味着剥夺的自由。

——(1958年)中国历史教科书《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四:(美国政体)意味着一种有限的政府,即政府只能拥有和行使人民同意授予它的权力,并只能为人民同意的目的去施政。

——(1996年)美国法学家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外交事务》

根据以上一则或多则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