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知识点题库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是: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A . 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 . 广大人民的麻木 C . 外交官员的卖国 D . 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 发展资本主义 B . 救亡图存 C . 反抗外来侵略 D . 反对专制统治
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②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民生主义是要变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④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所说的“长技”在当时不可能包括

A . 蒸汽机 B . 火车 C . 电灯 D . 轮船
1920年,受某种理论的影响,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说:“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理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 . 改变了中国人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C .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D .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 . 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B . 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 . 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D . 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1918年,新文化运动出现了新的发展,这里的“新”,指的是

A . 改变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 B . 系统地介绍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 .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D . 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 . 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 . 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 . 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 . 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下图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先生(  )

A . 投身维新变法运动 B . 领导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C . 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 D . 领导北伐战争
《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
A . 谭嗣同 B . 林则徐 C . 李鸿章 D . 陈独秀
李大钊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

A . 《庶民的胜利》 B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 . 《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D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 .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 .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C .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 . 民主科学,自主平等 B . 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 . 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 . 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 .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 . 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 . 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D . 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
A .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吴虞强调:“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由此可见两人的真实目的是(    )
A . 否定传统文化 B . 遏制复辟逆流 C . 传播西方文明 D . 追求民主政治
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 . 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 B . 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 C . 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 D . 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这反映了(   )
A . 中国共.产.党救国主张 B . 国民党民族思想发生巨大变化 C . 抗战时期民族之矛盾 D .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对外主张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在续订条约时,英国明确要求在条约中写上“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等字样,英国的这一要求可以看出清政府(   )
A . 已经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 B . 已经放弃了华夷之间的藩篱 C . 重视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 D . 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根深蒂固
导致如图中1919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1895年至1919年中国报刊数量的增长

A . 政治制度变革的推动 B . 近代西方科技的传入 C . 十月革命爆发的影响 D . 思想文化运动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