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知识点题库

2008年9月27日16:43,翟志刚成功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太空出舱,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   )

A .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B .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并成功返回 D .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

A .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 .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 . 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 . 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建国初,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根本目的是(  )

A . 保障国家建设 B . 和平利用核能源 C . 打破美苏核垄断 D . 维护国家安全
我国粮食人均不足400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途径是(  )

A . 开垦荒地,搞好国土开发和整治 B . 加强生物技术科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 .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D . 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粮食种植面积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不包括(   )
      

A . 克隆羊多利  B . 杂交水稻的培育 C . 载人航天技术  D . 原子弹爆炸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 . 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 .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 . 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当今中国,杂交水稻播种范围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1976年到1998年水稻产量累计增产3.5亿吨。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 )

A . 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 B . 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C . 使科教兴国战略取得了实效 D . 使袁隆平享有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开始蹒跚学步了,这是指(    )

A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 . 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C .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 . “神舟5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
《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等研究机构。同年,他又发起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该校近代力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建系伊始,他明确近代力学系培养的人才要能够“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为此,他不仅设定了力学系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计划,而且编著了《火箭技术概论》和《物理力学讲义》作为专用教材,同时还聘请了严济慈、吴文俊等当时海内外顶尖专家和教授,讲授基础课和专业课,介绍最新科研成釆。到大学的最后半年,指导学生参加早期研究活动,完成毕业论文及其答辩,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练兵。此外,他要求学生红专并进、团结协作,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触类旁通的钥匙,是创造力的来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形势,他写信给作为高新技术突击手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倡导设显新专业一一材料设计。

——据《钱学森教育思想及其探索与实践》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钱学森高等教育思想的特色。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后期钱学森在科教领域的重大贡献,并予以评析。
“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
A . 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 . 贯彻“双百”方针 C . 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 D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这段颁奖词是“感动中国”节目组用来称赞(   )
A . 杨振宁 B . 邓稼先 C . 钱学森 D . 李四光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某位当选人物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与此人相关的成就是(   )
A . 籼型杂交水稻 B . 原子弹试爆成功 C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 .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A . 适应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 B .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 .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横向打通模块,制作年代尺有助于历史学习。根据下列年代归纳史实,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条件 B .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C .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有利于我国外交的发展 D . 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到2003年“神舟”五号、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完成载人航行,我国的尖端科技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的重大突破,生动地说明(    )

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③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进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④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④
中国第一报原子弹爆炸成功让美国感到“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说明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
A . 得到了美国大力援助 B . 打破了美国单极世界 C . 实践了“科教兴国”战略 D .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2003年春天,“非典”来袭,政府关注人民的生命健康,指示尽快研制“非典”疫苗;2020年1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神州大地,中国政府同样强调要尽快研制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这反映出,中国政府(   )
A . 在疫病防治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B . 旨在增强广大民众的疾病预防意识 C . 对疫情征兆作出科学准确分析 D . 重视科研在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2012年,我国有约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气象预报、减灾防灾、远程教育等方面展开应用;航天重大科技工程推动了物理学、化学、现代力学、地球科学以及材料、工艺、制造等一大批高新技术的发展;自1987年进行太空育种以来,太空水稻、太空蔬菜、太空花卉、太空水果逐渐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这表明(   )
A . 空间技术已经主导国民经济发展 B . 航天工程推动新科学理论诞生 C . 太空育种改变了动物的基因结构 D . 航天科技的应用利于国计民生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顾诵芬:(1930.2.4−),苏州人,飞机设计专家,两院院士,荣获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1951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北上沈阳维修抗美援朝战伤的飞机。

1954年起,他先后承担歼教1型和歼教6型喷气式教练机的气动设计工作,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1964年,他开始领导歼8飞机的气动设计工作,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1976年,他开始参与歼81型飞机的设计工作,1985年正式定型。1981年,他又担任歼81飞机的总设计师,把飞机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1984年6月,歼81飞机试飞成功,不久投入生产。他被誉为“歼8之父”。1988年起他领导飞机主动控制技术研究,在国内首次实现不稳定飞机的飞行。1990年起领导高性能远景飞机的概念研究。他要求年轻人才“多读书”,“树立革命理想信念” “心中有国家” “要牢牢记住历史”。

——摘编自吴晓东《顾诵芬:心怀“国之大者”,逐梦蓝天70载》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诵芬对中国现代飞行技术研究的突出贡献。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顾诵芬所体现出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