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知识点题库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旧唐书杨炎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主要体现了哪些原则?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两税法历史意义。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    )
A . 加强君主专制 B . 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C . 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D .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播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代朋党之争(    )
A . 客观上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变动 B . 具有近代政党政治的雏形 C . 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 D . 推动科举制度的逐步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 (2) 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3. (3) 据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1. (1) 材料一中先秦时期人才选拔方式是什么?其选拔标准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有何弊端?
  3. (3) 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4. (4)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
A . 减免征税 B . 按人征税 C . 加征商税 D . 按地征税
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35%和10%。这一做法(    )
A . 保证了科举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B . 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 C . 推动了明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 . 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尚学风气形成
秦商鞅变法规定,没有军功爵的人不能当官,有爵才有官;到西汉初年,除保留“非列侯不得任宰相”外,其他都是只提官而不是爵,到西汉中期,不是列候也可以任宰相。这一系到变化反映出(    )
A . 贵族爵制已被废除 B . 选官权集中于中央 C . 官僚政治渐趋成熟 D . 官员任用不看出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在秦及西汉初年,立帝行使权力,将意志化为诏书,见诏实行,程序比较简单;或与宰相议定,交御史起草、下达;或直接命令御史起草、下达,即可生效。宋代下诏书需经中书、门下之制度更加完备,因而反对内批,反对君主独裁专行的理由,也就更加充足,或从制度上、道理上批评滥用内批是违反“礼”“正”“道”;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上批评滥用内批会导致“祸”“乱”;或从道德上批评滥用内批是出于“私”心。明代表面上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实际上多半依靠“票拟”定夺,皇帝的意志和权利受到内阁诸臣极大的左右限制。由于票拟是下达皇帝诏令的正常途径,所以明代内阁限制皇帝滥用手诏、中旨的斗争,更加制度化。

﹣﹣摘编自祝总斌《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

  1. (1) 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2. (2)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君主行使权力的变化。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官僚制度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国史异纂》曰:“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盖糊名考校,自唐始也。今贡举发解,皆用其事曰弥封(指把试卷上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 . 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 . 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 . 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下表为历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A . 魏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低主要是战乱造成的 B . 魏晋时期的民族融合造成了寒门子弟入仕率低 C . 隋唐宋时期寒门子弟入仕率上升与科举制有关 D . 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经济发展有直接关系
从唐太宗到唐肃宗,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职能逐渐从“文学侍从”发展到“专掌内命”的内相,架空中书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反映了 (    )
A . 文官政治色彩日益浓厚 B .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弱化 C . 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D . 宰相议政职能逐渐消失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 .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变化反映了(  )
A . 科举制产生否定了士族特权  B . 儒学的主流地位不复存在      C .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 . 宋朝社会的门第观念淡化
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   )
A . 消除了宰相权力 B . 加强了尚书令的决策力量 C . 导致了冗官现象 D . 提高了中央机关行政效率
表1北宋科举考试内容表

时间

科考内容

宋初

诗赋为主

庆历—熙宁初

经术、诗赋、策论

熙宁—元丰

经术、策论、法律

元祐年间

经术、诗赋、策论、史

绍圣

经术、策论

崇宁一重和

经术、策论、法律

重和一宣和

儒经、道经、策论、法律

据此可知,北宋(   )

A . 科举考试程序日渐规范 B . 实用性学说逐渐受到重视 C . 理学成为科考主要内容 D . 法家思想取得了统治地位
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中华通史》

材料二: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1》

材料三: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性质、基本方针和政策,……·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人教版高中教材《历史必修1》

材料四: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
  2. (2) 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民主原则?这有何进步意义? 
  3. (3) 据材料三、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一部具有什么性质的文献?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哪些原则?新中国建国初期确立了哪三大政治制度? 
  4. (4)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认识。
从隋朝到清末,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的制度是(    )
A . 世袭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美国政治体制的确立,源于1787年宪法的制定,1787年11月,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出来,交给公众审查。

——房龙《美国史事》

  1. (1) 材料一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美国1787年制宪原则起源于哪一位思想家的观点?根据1787年宪法的规定,美国通过实行哪一制度来协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行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A . 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察   B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 彻底解决了察举制的弊端   D . 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