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点题库

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符彦“无可奈何”的原因主要是

A . 周渭身为高官,身份特殊 B . 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 . 地方权力分离,双方无隶属关系 D . 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下列哪种选官用官制度?(    )

A . 察举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世官制 D . 科举制度
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 . 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 . 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 . 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 . 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 .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 . 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 .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 .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下表是小明阅读岳飞(1103-1141年)《满江红》后的解注,其中较恰当的是

A . ①元灭宋 B . ②女真人 C . ③蒙古人 D . ④东北地区
钱穆先生在论述中国古代一项政治制度时说:“因于有此制度,而使政府与社会紧密联系,融成一体。政府由民众所组成,用不着另有代表民意机关来监督政府之行为。”这项制度应该是(      )

A . 察举制 B . 科举制 C . 监察制度 D . 谏议制度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 .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 . 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 . 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 . 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 .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东汉应劭的《风俗演义》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五世公的官员在担任广汉太守时,举故旧段辽叔“才操卤钝”的儿子为官,进而让段家成为当地屡世公卿的大族。像五世公这样不管道德舆论,也无视经学、文法、政事能力,凭个人意志选拔官员的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这种官场乱相的原因是(   )

A . 选官制度较为粗糙和原始 B . 九品中正制赋予世家大族特权 C . 门阀势力破坏了君主专制 D . 贵族世袭制残余较多
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

A . 科举制存在缺陷 B . 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C . 不再以门第选官 D . 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  )

A . 强化君主专制 B . 加强思想控制 C . 防止诸侯割据 D . 加强中央集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发展于春秋,定型于秦汉,以后各朝各代历经变化。传统户籍制度是与中国王朝体质相联系的一项基本制度。这种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整合功能。科举考试也往往与户籍联系在一起,考生必须要有籍贯,这是参加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在唐代初期,士人是由户籍所在地举送。宋期时期,政府有明确的规定,士子只能在本籍应试。此后,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清朝更是按省划分科举名额,井为官籍.籍等设立科举名额.创立宗室科举制度。为了贯彻分省取士制度,清政府还要求严查考生的户籍。

——摘编自李文芝《明清科举旨籍贯研究》等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户籍制度及其功能发生重大变化。清政府在参考日本和欧美等国的户籍法规的基础上,于1911年初制定了第一部现代法律意义的《户籍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世界通行的户口登记与管理方式来规范的户籍法律,其将“人籍”(注:人籍记载出生.成婚.死亡等有关人之身份的事项)与“户籍”(注:户籍记载入籍.除籍等户口变动的事项)分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此条文为民国时期历次宪法所承袭。1915—1927北洋政府相继颁布了《县治户口编查规则》.《警察厅户口调查规则》等户籍管理法规。清末民初制定的户籍法律,将表现有关个人主义的个人身份证书和体现中国家族主义的传统户籍相结合,使户籍有了传递人口信息.个人私权保障功能,不再单纯是国家管制工具;还规定民众对户籍吏处置不当行为有诉讼抗告权利,民众不再只是义务载体。新的户籍法律解脱了过去的人身束缚,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大批农民来到城市,成为了第一批城市化的新市民。

——摘编自王海光《中国户籍制度现代化演进路径的历史考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与户籍制度的结合渐趋加强”的历史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早期户籍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汉初地方监察制度成为空白,终使地方势力坐大,汉惠帝时派出监御史到各地负责监察地方,汉文帝时又由丞相派出刺史,汉武帝时在全国各州常设刺史,并改由皇帝指派。汉武帝时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A . 举荐官吏候选人 B . 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C . 监察地方高官 D . 征收地方赋税
有学者认为:“这个时代的门阀的力量,无论在经济上、社会上、政治上都充分地表现他们的优势。……他们凭藉籍祖先的余荫,不但垄断官吏选举之权,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导致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社会因素是(    )

A . 土地兼并的加剧 B .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 九品中正制的发展 D . 门阀世家的壮大
海昏侯墓的发掘是2015年中国史学考古上的重大事件。海昏侯墓墓主刘贺,曾当过27天西汉皇帝,后被辅政大臣、博陆侯霍光率领群臣以“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为理由奏请太后废黜。这一历史事件说明(    )

A . 西汉的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B . 官僚集团对皇权存在一定程度制约 C . 霍光“废帝”的举措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D . 西汉诸侯势力严重影响中央集权
“在唐代,皇帝的出令都受到明确的规制。制敕由中书省负责,皇帝不能径自制敕。中书省若认为‘词头’(即皇帝的诏书要点)不妥,可以封还,要求另发‘词头’。中书省草拟制敕以后,交门下省复核。门下省如果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没有中书出书、门下复核,皇帝是不能发布合法诏敕的。”关于古代这种国家机构的设置产生的效应,下列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各部门之间互相牵制与制衡,导致了行政效率降低 B . 各部门分工合作,有利于责任明确,减少决策失误 C . 中书、门下省的设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 . 各部门权力分散,实质上有利于皇权集中

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1. (1) 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

  2. (2) 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

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出于士大夫之手,惟宋为然”。与此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 . 政府重武轻文的观念 B . 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C . 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D . 官僚体制开始成熟
元代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由朝廷指定的一至二名官员掌管。据此推断元代行省制
A . 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 . 彻底改变地方官的权力来源 C . 有利于防范地方割据 D . 致使相权削弱君权强化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下(    )
A . 地方享有自治权 B .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C . 存在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双重性 D . 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