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点题库

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是指

A . 征辟制 B . 察举制 C . 军功爵制度 D . 科举制
元朝疆域辽阔,被誉为“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下列事件与之相关的是

A . 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B . 与匈奴、鲜卑等民族贸易加强 C . 黄岩岛为郭守敬天文观测点之一 D . 僧一行主持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

A . 察举制度的实行 B .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 . 科举制度的创立 D . 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A . 《诗经》 B . 《春秋》 C . 《韩非子》 D . 《礼记》
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的主要选官制度是

A . 察举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科举制 D . 恩荫制
形成三国时期分裂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     )

A . 黄巾起义的影响 B . 东汉后期政局的混乱 C .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 . 西汉王国问题的余患
忽必烈重视农业,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行政机构,制定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主要表现有(  )

①地方设劝农官 ②中央设大司农司,专掌全国农桑水利

③明确规定劝课农桑赏罚之法 ④颁布“农桑之制”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有人发现,中国古代史上的谏官制度有这样一个变化,由原来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转变为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从根本上说明(   )

A . 宰相受谏官的制约 B . 谏官地位高于宰相 C . 君主专制程度加深 D . 宰相地位逐渐下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初年,文帝、景帝吸取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改革刑罚制度。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秦代时诽谤和妖言罪皆受重刑,文帝下诏废除。秦代大多数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使“罪人有期”。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文帝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但笞数既多,往往是笞未毕而人已死。因此景帝时,两次下令减少笞数,并对执行笞刑的刑具和执行方法作了具体规定,  “自是笞者得全”。 肉刑废除后,刑罚主要为笞刑、劳役刑和死刑,隋朝《开皇律》正式确立了封建制五刑:笞、杖、徒、流、死,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一一摘编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等

  1. (1) 根据材料,概括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景时期刑罚改革的影响。

唐朝的中央官制中具有审议职能的是(  )

A . 尚书省 B . 中书省 C . 行中书省 D . 门下省
韩非认为,君主用官爵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种观点可以佐证当时(    )

A .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 . 察举制的雏形开始出现 C . 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D . 奴隶主贵族利益得到维护
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    )

A . 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B . 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 . 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D . 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握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这主要是由于元朝(    )

A . 行省逐渐成为军政合一的地方统治核心 B . 巩固地方统治比加强中央集权更加迫切 C . 最高统治者不了解藩镇割据的危害性 D . 中书省总领国家权力制约着行省
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 . 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 . 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 . 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 .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 .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元朝的高压统治 D . 科考功名的需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草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元帝即位后大量征用儒生,决意进行改革。当时全国的宗庙数量庞大,人力物力耗费十分巨大。贡禹向汉元帝提出“罢郡国庙,定汉宗庙迭毁之礼”的建议后,汉元帝下诏“议罢郡国庙”。后月余,元帝又下诏议宗庙迭毁礼,群臣经过讨论后,元帝斟酌再三,最后决定高帝、文帝之庙世世不毁,其余诸庙未尽则毁,宗庙改革为朝廷节省了一笔财政开支,符合“俭”的原则。形式上则废除了汉家制度,代之以先王制度,有一定象征意义。但它避重就轻,虚张声势,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不利于改革向纵深发展。

——摘编自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1. (1) 根据材料,指出汉元帝宗庙改革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元帝宗庙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尚希上表曰:“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窥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县寮以众,资费日金。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帝观而嘉之,于是遂罢天下诸郡。

——《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隋文帝采纳杨尚希的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一些州县,裁汰了一批冗员。607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相应也降低了地方官的品级。隋代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须用别郡人,使地方豪强不得把持本地政务。地方官每年年终到中央“上考课”(汇报工作),称为“朝集”,中央也经常派遣使者巡查地方政绩。

——摘编自朱绍候《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朝地方官制改革的作用。

西汉的中枢决策机构是(    )
A . 三公九卿 B . 枢密院 C . 中朝 D . 尚书令
汉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 消除地方势力的威胁 B . 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 C . 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D . 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