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点题库

下列有关西汉时期刺史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分为13个主要监察区 B . 以监察为主要职能 C . 开始于汉武帝时期 D . 属于地方行政区划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作品反映了汉代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势,其代表作是
①《子虚赋》 ②《甘泉赋》 ③《上林赋》 ④《二京赋》

A . ②③④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②④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 皇权得到加强 B . 汉代的宰相位高权重 C . 宰相数量增加 D . 宰相由处理政事改为负责监察
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A . 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 B . 团结了宗教人士 C . 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 . 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西藏的各种图谋
梁启超认为,在汉朝,中国发生了一场有意义的革命,打破了“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这场革命指的是

A . 推行郡县封国并存制 B . 设置刺史 C . 实行察举制 D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王定保《唐摭言》说:“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对于这句话,下列理解中正确的是

A . 选官制度始于隋朝 B . 科举成为唐朝主要入仕途径 C . 唐太宗时科举制达到鼎盛 D . 位极人臣均有进士出身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 . 西汉时期 B . 魏晋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明清时期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包括
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枢密院   ③设置刺史   ④实行推恩令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④
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

A . 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B . 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C . 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 . 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宋史•志第一百一十四•职官一》记载:居其官不知其职,十常八九。其官人受授之别,则有官、有职、有差遣。……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责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这一现象说明了

A . 科举考试使官员剧增 B .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C . 行政效率降低 D . 中央集权削弱
“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

A . 察举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科举制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籍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报名时应当如实填报姓名、年龄、籍贯及父祖三代履历。以外州县籍冒充本州县籍,称为“冒籍”。为了录取而“冒籍”的现象几乎存在于科举制度实施的各朝代。这在客观上反映了古代中国(   )

A . 移民制度的僵化 B . 科举制的弊端难以革除 C . 户籍制度不合理 D . 录取名额地区间的差异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番薯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暹罗西域(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书高仙芝的功过。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是实行了(    )

A . 郡县制 B . 郡国并行制 C . 行省制 D . 密折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比较分析两图,提取一项有关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这种做法(   )

A . 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 . 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 . 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 . 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 (1)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选项体现世家大族特权的是(    )
A . 分封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政治制度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尤兼三四,所属文武官,奚自置属,未尝请命于朝,力达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自宋以臣知州事,历代因之,遂无复弱干强枝之患。宋太祖及赵普之计虑(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深矣,而议者徒谓宋之弱由此,是但知御侮力薄,不足以自强,而不知消患于未萌。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在政府权力的制约方面,(美国)联邦宪法采用了在同一体制内对于政府权力进行两向分割,即对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进行纵向分割,在联邦政府的层次上依三权分立的原则对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横向分割。通过联邦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克服邦联体制下美国面临的社会危机,同时形成了新的国家体制。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依法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实行男女婚姻自由。

  1. (1) 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安史之乱后唐代出现了什么现象?宋太祖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种解决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国家体制方面的创新表现。
  3. (3) 以上内容出自哪一历史文献?简要说明该文献的历史地位。
为避免武将的专权,宋太祖在中央设立了(    )
A . 枢密院 B . 转运使 C . 三司使 D . 中书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