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点题库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 . 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 . 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 . 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 . 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官僚政治体系的确立  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  ④文官做相便于限制其权力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贾谊·治安策》建议:“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而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 . 削夺王国的封地 B . 夺去王侯的爵位 C . 推恩令 D . 继承西周分封制
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 . 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同时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 . 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 . 唐中央政治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 . 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
西汉察举制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

A .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 . 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 . 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 . 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


A . 改行汉法 B . 工商立国 C . 游牧经济 D . 农耕文明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文帝即位后,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方面,隋文帝作为雄图大略的政治家,北周既不能统一天下,又迅速走向腐败而亡国,其历史教训需要总结,以为借鉴,从而励精图治,以适应长期分裂的祖国的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隋朝的建立和巩固,阶级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机构中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朝廷实权集中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三省特别是尚书省。地方官制,隋文帝废郡,而成州、县两级制,并合并一些州县。……中央还常遣使出巡考察地方官政绩。废除魏晋以来做官凭门第的九品中正制,而实行州县推荐举人才的制度,设秀才、明经两科,后来又增设通过考试选拔的进士科。制定《开皇律》,废除前代的枭首、连作等酷法,为唐宋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靳生禾《中国古代的变法》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改革的作用。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中国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这表明科举制(     )

A . 有效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B . 能够缓和民族矛盾 C . 打破了贵族特权的垄断 D .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 (1) 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清朝有学者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据此可知,学者认为元代行省制度(   )

A . 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地理基础 B . 导致地方治安难以维持 C .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 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 . 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 . 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 .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 .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

A . 皇权被削弱 B . 相权得到加强 C . 中书省独揽大权 D . 中书省职能专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 (2) 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4. (4) 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元代《中庵集》卷十五中记载:“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朝(   )

A . 皇权被削弱 B . 相权得到加强 C . 中书省独揽大权 D . 中书省职能专一
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沼、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材料旨在说明(    )

A . 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 B . 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 C . 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 . 应辩随评价八股文考试
北宋初期,行使检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 .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C .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 .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A .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 强化君主权力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 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唐朝时有一读书人贾六进士及第后,被分配到审议军国大政场所的部门工作,他应就职于(    )
A . 中书省 B . 门下省 C . 尚书省 D . 吏部
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刘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这反映的民众意识是(    )
A . 天下一统 B . 父为子纲 C . 皇位独尊 D . 中央集权
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

材料二: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在中央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说明其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