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点题库

如图,观察下面反映中两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A . 相同的是都属于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 .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 .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 . 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下列秦汉的官职中,掌握监察职能的有①太尉 ②尚书台 ③御史大夫 ④刺史

A . 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②③
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 . 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 . 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 . 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 . 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下图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能辨别忠奸的神兽,叫獬豸。清朝时取其意,作为某种官员官服上的图案。该官员最有可能是

A . 军机大臣 B . 内阁大学士 C . 吏部尚书 D . 监察御史
《晋书•卫瓘传》载卫瓘与太尉汝南王司马亮的上疏说:“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士人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可见“九品中正制”实施的初期(       )

A . 维护了士族特权 B . 以打击官僚门阀势力为主要目的 C . 有利于下层社会人员向上层社会流动 D . 更加重视道德标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朝初年,一位蒙古贵族奏曰:“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元史》

材料二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纪世大典叙录·官制》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观点?从材料二看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

  2. (2) 材料二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

大化改新时,日本新政权推行公地公民制度,其准确含义是(  )。
A . 人民成为享有一定民主权利的“公民” B . 土地和人口收归国有 C . 土地归农民所有 D . 在公地上的生产者为公民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139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前后长达十三年。在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张骞被囚禁十余年后,终于哥机逃出来。经过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撒马尔罕)到了阿姆河上游,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大月氏在这一带安居乐业,再也不想去跟匈奴报仇了。张骞回程中又被匈奴人抓住,所幸他再次逃脱,回到了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城的使命是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以断匈奴右臂”。却正好乌孙发生内乱,又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材料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目的带有军事安全战略性质,即西汉王朝迫切希望与西域大月氏等国建立联盟,共同攻打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其实张骞出使西域的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并没有达到……。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张骞出使西域却使横贯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被正式开通了。所以,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 “凿空”之行。张骞……出使西域则更多地带有畅通丝绸之路的战略含义。……他奉汉武帝之命访问西域诸国,密切了西汉和西域诸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

——摘自(《从“凿空西域”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与当代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访谈)

  1. (1) 根据材料,列举张骞“凿空”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说明司马迁为什么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视为‘凿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小题:

  1. (1) 提取图一、图二中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提取信息进行简要说明。

  2. (2) 试从实质、目的、作用方面说明图一、图二不同点。

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

A . 中央机构 B . 皇帝权力 C . 地方行政制度 D . 独尊儒术
材料一 (秦始皇死后)秦始皇完成的统一大业并没有被摧毁,中国人高兴地看到暴政结束,有些人希望退回到秦以前的无政府状态去。随之建立起来的汉朝,承袭了秦始皇建立的体制。事实上,在中国延续二千多年之久的体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变。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巳。

——《朱子类语》

材料三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秦制”是指什么?材料一对“秦制”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其最终目的是什么?

  3. (3) 明清时期能说明材料三中“中国的专制主义……变得更为凶暴”的史实有哪些(举一例)?这种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消极影响?

  4. (4)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晋自中兴以来……公(刘裕)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公至江陵,下书曰:“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时民居未一,公上表,“于是依界土断”。(土断指居民不分侨旧,以现居地为准,一律编入正式户籍。)……永初元年(420年)六月,即皇帝位,国号为宋,诏曰:“往者劫科峻重,今王道惟新,政和法简,可一除之。”辛酉,“蠲租布二年”,二年三月,“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又下诏:“博延胄子,陶奖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后刘义隆继位,改元元嘉……斯固盛也。

——摘编自《宋书·武帝本纪》《宋书·文帝本纪》

  1. (1)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裕在称帝前后的治国措施与政策。

  2. (2)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刘裕治国措施与政策进行评价。

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帅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 .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 C .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D . 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 (3)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 .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有学者认为:“极端中央集权并不是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的最佳模式。最理想的中与地方权力结构应该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最为符合这一看法的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行省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在咫尺的元代权臣乱政,无疑使朱元璋坚定了解决君相之争的决心。贫苦农民出身的皇帝,最怕别人瞧不起他,……这种自卑心理始终伴随着他。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而且对大臣十分猜忌,他绝不允许人们染指皇权。胡惟庸的权力增长,把亲密盟友提到了高级职位上……朱元璋杀胡惟庸,……一千五百年的宰相制度正式度除。虽说宰相制度被废除,……(但)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摘编自牟珊珊《浅谈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材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1748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你如何理解“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宰相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明清史实说明“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建立以来到汉武帝时期指导思想的变迁。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有哪些?

  2. (2) 材料二中,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家思想加以实践的?

  3. (3) 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体现了儒学对中国的深远影响,这些深远影响有哪些?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 . 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 . 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 .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 . 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 . 以文臣为地方官 B . “设三衙”,统调分离 C . 设通判监督知州 D . 三分相权,崇文抑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