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知识点题库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篇文章说:“夫中国外交之起,处于不得已而成互市(对外通商),其间丧师辱国,赔款割地,盖无约(条约)不损,无战不败,故其时通国君臣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驱逐外国人)为最快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处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可取)。”该材料表明
①作者正确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原因②义和团的斗争方式不当

③义和团反抗侵略的精神值得赞扬④作者有盲目排外的倾向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使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 “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清政府 B .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该战争的性质是商业战争 C . “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 . “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了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

A . 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 . 英法火烧圆明园 C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联合清政府镇压义和团
之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依据是

A .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B . 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C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D . 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

A . 中国的主权独立已遭破坏 B . 外国在华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C . 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D . 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1895年,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出现这一局面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无论欧美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如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维新变法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 . 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 . 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里“遭遇的极大困难”准确的说法是

A . 闭关锁国局面被西方殖民者打破 B . 洋务运动昙花一现以失败而告终 C .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 . 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很多通商口岸。下列表述中属于其布局和特点的是(  )
①由南向北,由东向西 ②由沿海、沿江深入内地
③遍布全国各地 ④台湾已经开放通商口岸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左侧材料中“牛排”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最早始于(  )

A . 鸦片战争时期的被迫开放 B . 同光新政时期的仿洋 C . 清末新政时期的以洋为尚 D . 民国初政府提倡文明开化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 .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 .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 洋务人才的匮乏
《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
A . 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 . 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 . 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 . 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70年前,联合国这一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建立,开启了人类合作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相逢之歌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接受各国代表的签字认可。按照四个邀请国英文字母的顺序,中国是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代表,郑重地在文件上签字。签字仪式结束,根据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相逢之歌》填词而成的《联合国之歌》在会场上响起!“奋起解除我国的束缚,在黑暗压迫下,人民怒吼声如雷鸣,如光阴流水般无情。太阳必然迎着清晨,江河自然流入海洋。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自由光荣。”《联合国之歌》的名字原来是“相逢”!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么?!藿必武静静地思考着……

——黎风《联合国里大决策内幕揭秘》

材料二:重返之旅

1950年9月,在美国操纵下,第五届联大否决了苏联和印度分别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1951年,美国操纵第六届联大否决了苏联等国代表提出的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问题列入联大议程的提案,并通过了“延期审议”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议。1961年,第16届联大决定将中国代表权问题列入联大议程。这是对美国为阻挠恢复新中国合法权利而设置的重重障碍的重大突破。1971年7月,美国仍然继续阻挠联合国正确解决中国代表权问题。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1976次全体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的2758号决议。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时,风度翩翩的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联合国会议大厅,正式参加第26届联大会议。他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与文采,更体现了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风度和气质,使新中国代表团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完成了在联大的首次“亮相”。

——《羊城晚报》

材料三:维和之美

1988年9月,中国正式申请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1990年4月,中国首次向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派出5名军事观察员。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25年来,中国军队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忠实履行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无论在战火纷飞的马里,还是疾病肆虐的刚果(金);无论在炎热无比的苏丹,还是险情重重的黎巴嫩,处处活跃着中国维和军人的身影。据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宣统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维和官兵30178人,先后有10名官兵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献出宝贵生命。中国维和官兵新建、修复1.1万余公里道路和300多座桥梁,排除地雷及各类未爆炸物9400余枚;接诊病人14.9万多人次;运送各类物资器材110万吨,运输总里程1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00圈。

——人民网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们的国家,今天才与世界各国相逢”的理解。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曲折历程反映了世界格局怎样的变化?分析新中国代表团在联大首次完美“亮相”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对此,你有何认识?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地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地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作者观后感中所提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 鸦片战争期间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陈友仁(时任外交部长)认为租界的自治权是中国主权的象征,而现在各处的租界,其原始章程大多数是由地方官与各国领事签订;中国地方官本无权割地与人,也不能允许外国在中国领土上行使主权;因此如将各国租界的形成,解释为“割地”或“设定外国公权”,并不符合原定合同的实际意义,因订合同者的行为是一种“无权行为”,而且前盛行于租界的外国行政权,也毫无法律上的根据。他尖锐地指出“此等事实上攘夺,全由外交当局麻木所酿成”,决心在自己的任期内逐渐收回租界的外国行政权。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武装通过汉口英租界,广州英领事向国民政府外交部提出抗议,陈友仁严词驳复“汉口租界章程本来系于中国主权准许之下一种自治法规,主权者之行为,对于其所准许或曾经准许之法规,本来不生违法之问题”,英领事无辞反驳,只得作罢。

——钱玉莉《革命外交家陈友仁》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租界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外交家陈友仁收回租界行政权的方法的特征。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列强获得这种特权始于(  )
A . 1840年 B . 1843年 C . 1858年 D . 1860年
“(虎门销烟)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在“教训”了这个“国家”后获得的特权是(  )
A . 准许设厂 B . 协定关税 C . 驻兵使馆 D . 割占香港
它曾有“万园之园”的美誉,它曾经是人类文化宝库之一。但毁于战火,它成了中华民族屈辱的标记。火烧圆明园这一罪行发生在下列哪次侵华事件中(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 (2) 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