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知识点题库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①关税自主权 ②内河航运权 ③九龙司地方一区 ④香港岛

A . ①②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②③④
1951年,周总理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留,地不要拨用了”。保留圆明园遗址是因为它

①是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②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③具有热爱世界和平、进行国际友好交往的教育功能④标志着封建专制堡垒的土崩瓦解

A . ①② B . ①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②③④
1842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96.94万英镑,1845年就上升为239.48万英镑。但以后却开始下降,1846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跌到120万英镑,其后大多年份在160万英镑左右徘徊,1854年还降至100万英镑以下,外国商品大量积压在口岸仓库中。这一现象的出现(    )

A .  导致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开始出现逆差  B . 刺激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C . 表明传统的经济结构仍没有发生变化 D . 是中国实行关税保护政策的必然结果
有一座城市,中国近代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这里签订,30年代日军在此屠杀中国 军民30万人。这座城市是

A . 北京 B . 上海 C . 广州 D . 南京
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博览会进行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   )

A .   勒索大量赔款 B . 协定关税 C . 开放通商口岸 D . 割占香港岛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

A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 D . 鸦片战争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 . 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 .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 . 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 . 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从影响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击,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据亨廷顿(美国)《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请你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9世纪西方冲击的观点(说明:可对该学者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
A . 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 . 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 . 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 . 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提到:“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勇(炮台时),(珠)江两岸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军队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这一奇怪现象突出说明(    )
A . 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支持 B . 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C . 民众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D . 中国人民族意识的淡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记载:“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最终“中国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失去了(    )

①关税自主权     ②内河航运权   ③九龙司地方一区    ④香港岛

A . ①②④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①②③④
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西方护照的概……近代最早的护照,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8年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内地护照,《天津条约》规定外国人赴内地“执照由领事馆发给,由地方官盖印。经过地方,要交出执照,应可随时星验,无讹放行”从本质上看,这种“内地护照”的出现(  )
A . 反映了清政府加强对来华外国人的管理 B . 有利于列强侵略中国 C . 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 . 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产物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

时间

承借人

货款人

用途

1861.11

江苏巡抚李鸿章署布政道吴煦

上海外商

雇船至安庆运淮军至上海

1862.6

苏松太道吴煦

英商怡和洋行

“常胜军”饷银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外商

部分湘军军饷

1863.

江苏巡抚李鸿章

上海美商洋行

上海会防局洋枪队军需等费

A .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 . 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 . 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 .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东印度公司解散后的英国商人,一脑门的做生意,抢市场,把一大堆西餐刀叉和钢琴之类运到中国。卖不掉,便以为是口岸不够,于是就逼政府把大英帝国的舰队开过来。……说起来,今天的先沿海,后沿江的区域开放,还是他们路线的翻版。英国人企图在这根“丁”字型的水线上,按尺寸分割,把每个城市都变成新孟买、新广州。

材料二:只要进出口总量增加,改造自然经济,纳入国际大循环,口岸还是需要开发的。但是,中国的经济结构未调整到每个地区都能支持一个外贸口岸……至今在沿海、沿江城市看到与上海外滩同式样,却都小一壳的洋楼,孤零零的几幢,就可以想见当年的开发计划是如何破产的。

——以上材料均摘自李天纲《历史活着》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人企图“把每个城市都变成新孟买、新广州”的原因和手段。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近代西方对中国的侵略和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都选择了“先沿海”的路线?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并分析英国“当年的开发计划”破产的根本原因。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自1843—1850年道光去世前8年,政府一再下令练兵设防,整顿吏治,理顺财税,意图挽救。可惜这些并没有超出战前所有政令,从中看不到一条是由战败得到的新启示。这一现象(    )
A . 根源在于社会体制的落后 B . 道光皇帝应负有完全责任 C . 主要源于新思想没有实践 D . 导致了洋务运动逐步兴起
从19世纪上半叶起,中国人就试图了解和认识美国。漫漫岁月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表达了他们形形色色的美国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呜呼,弥利坚国,非有雄才枭杰之王也,涣散二十七部落,渙散数十万黔首,憤于无道之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尽复故疆,可不谓武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可不谓周乎!中国以茶叶大黄岁数百万济外夷之命,英夷乃以鸦片岁数千万竭中国之脂,惟弥利坚国邻南洲,金矿充溢,故以货易货外,尚岁运金银百数十万以裨中国之币,可不谓富乎?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我们对于任何的外国考察团,虽然不一定把它当成景气繁荣的天使对待,但我们对它们总是抱着希望的。我们的希望很单纯,我们不奢望人家能牺牲了自己来救助中国,只希望彼此间能有一个准确的新的认识。这次我们对于美国经济考察团的希望,当然也不过如此而已。(编者按:1935年2月,美国经济考察团来华,报刊舆论报道)

——静生:“所望于美国经济考察团者”《申报月刊》,4卷5期(1935年5月)

材料三: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1. (1) 结合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国人对美国的不同看法。
  2. (2) 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近代以来,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以下是前江苏巡抚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件:“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棉纱的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
A .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 B .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 .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 D .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李鸿章在《致朝鲜国王》中批评西方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终不能一律平行”,反过来说,朝贡关系则在实质上,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平行”。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   )
A . 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 B . 契合近代的国际关系原则 C . 得到各藩属国的认同 D . 致力于实现国家间的平等
竹枝词在形式上不拘格律,内容上咏风土人情、讽时俗流弊。民国六年,温州有竹枝词写到:“报社于今已数家,《瓯潮》《温处》又《飞霞》……和议初成海禁开,美欧互市擅雄财。自从瓯埠通商后,屡见带轮鼓浪来。”据此判断当时温州(   )
A . 自然经济受到欧美冲击开始解体 B . 已成为通商口岸被卷入世界市场 C . 通俗性报刊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 D . 交通工具的变革加速城市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