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知识点题库

《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 . 割占领土更大 B . 开辟口岸更多 C . 赔款数额更大 D . 允许外国投资设厂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   上述材料表明

A . 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B . 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C . 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D . 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 .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B .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C .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 .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的修订……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将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1854年2月13日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材料二 务须让西方列强进入中华帝国的北方口岸和首都,马戛尔尼那时的岁月已经远去,如今要与天子本人,而不是地方代表,要在朝廷宫中,而不是在总督府等衙门,继续商谈已从帝国南部或中部重镇开始的关系。

——高第《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第二卷

  1. (1) 材料一中英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结果表示了什么态度?

    材料中哪一句话最能反映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思考:继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进一步影响有哪些?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雷莱爵士曾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马克思曾指出:“对于一种地域性的侵略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的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为不可缺少的了。”

——摘自萨拉等主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摘自《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三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摘自《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四  英国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其他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大门,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

——摘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海洋有什么利用的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海防存在什么主要问题?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后果?

  3. (3) 比较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近代中英在发展海军方面的差异。综合上述材料,从中你得到那些认识?

近代以来,传统的消费等级观念被打破,形成了“等威不能辨,贵贱不能别”的局面。道学之士惊叹当时的社会“凡事任意僭越。各处皆然,沪上尤胜”。造成上述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③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运动的变革     ④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被消除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给中国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下列选项中对这一“历史使命”最准确的诠释是(     )

A . 实现工业化 B . 实现近代化 C . 进行思想启蒙 D . 建立民主政治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

A . 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 .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C .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D .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 . 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 .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 . 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晚清顽固派的代表人物刘鸿锡在和日本特使谈到中日两国民众抗税偷税严重时说,英国是“无代表权不纳税”,纳税人通过议会掌握着国家政权,税收怎么用他们能做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英国人不抗税。中日两国百姓没有权力,自然就不愿意交税。根据这则史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 刘鸿锡对英国政治制度缺乏深刻认识 B . 刘鸿锡闭目塞听,误以为日本也没有议会 C . 刘鸿锡对近代政治制度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D . 刘鸿锡与日本特使对话时日本还没有开始明治维新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结自足的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

菲利浦•约瑟夫在《列强对华外交》中写道:“它揭开了(英国)对华事务的新纪元,它标志着中国闭关锁国的破产……。”它当指(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辛丑条约》 D . 《北京条约》
参加《南京条约》谈判的清朝钦差大臣伊里布等人认为,中英双方协定后的关税要比原有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这是外交的成功。这一认识反映了他们(    )
A . 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B . 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C . 曲解“最惠国待遇”的规则 D .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的意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口者,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A . 领事裁判权 B . 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C . 开放通商口岸 D . 协定关税
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革命运动。这次革命运动是(    )
A . 辛亥革命 B . 戊戌变法运动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指出,“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材料中“使命”的主要内涵为(    )
A . 文明转型,步入工业社会 B . 反抗侵略,发起民族革命 C . 加快开放,融入整体世界 D . 抛却陈腐,放弃盲目自大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A . 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 . 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C . 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 . 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1854年8月,英、美公使乘兵船北上,要求面见皇帝和大学士,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派官员到大沽口外拦阻,并认为“所开各条,均属荒谬已极,必须逐层指驳,以杜其无厌之求”。清政府这一做法(    )
A . 反映了部分官员民族意识觉醒 B . 实际上是否认了《南京条约》 C . 体现了“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 D . 有效遏制了欧美大国的侵略
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④西学传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表2鸦片战争期间中英调兵速度情况表

调出地

调入地

时间

安徽

浙江镇海

46天

四川

广东广州

79天

陕甘

浙江

约90天

孟买

澳门

25天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清朝对军队难以有效控制 B . 中英交战双方都缺少增援 C . 英军完全控制了水路交通 D . 先进科技影响了兵力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