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知识点题库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 . 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 . “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 . 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 . 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北伐战争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不同是(  )

A . 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 B . 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C . 代表的阶级利益 D . 最终失败的原因
有一座城市,中国近代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这里签订,30年代日军在此屠杀中国军民30万人。这座城市是(     )

A . 北京 B . 上海 C . 广州 D . 南京
在一些学术文章中,有的学者把中国近代史概说成是“近代百年”。这里所说“近代百年”具体指

A . 1840 年一 1949 年 B . 1842 年一 1956 年 C . 1840 年~ 1940 年 D . l84 0年, 1956 年
某校高一5班学生在学习和讨论英国历史时,有如下一些议论,你觉得下列他们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B . “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 C . “在英国,首相掌握立法权和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D .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是诗人雪莱作品中名句”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 . 清朝政治腐败 C . 鸦片走私利润丰厚 D . 英国国内市场的不景气
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     )

A . 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 . 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C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 . 德国强租胶州湾地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843年、1844年、1845年北方各商埠刚开放时,英国兴奋若狂。设菲尔德的一家有名商行向中国输出大批刀叉,并声称它准备把刀叉供给全中国。但中国人不懂得刀叉的用途,而是用筷子扒饭,他们对这些器物连看也不看。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

材料二:1852年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密切尔曾经这样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十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品(不合鸦片)竞不及荷兰的一半,也不及我们那人口稀少的北美或澳大利亚殖民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1852年密切尔报告书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人为何对中国开放商埠“兴奋若狂”?请举两个材料一中所谓的“北方商埠”。

  2. (2) 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奇怪的结局”,英国当时发动了什么战争?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对英国改变“奇怪的结局”有帮助吗?为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建国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白银对制钱的比价一般在1000文以下,1808年以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银钱比价持续上涨。银价的上涨意味着广大劳动者必须付出更多的铜钱(完税)……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鸦片战争后10年间,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多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社会,外商趁机用成色较低的银元套购中国纹银运往国外,制成银元后返销中国牟取暴利。

——摘编自许弘《近代中国银货币改革述论》

材料二  林则徐于1833年提出自铸银元。光绪初年,吉林省首先用机器试铸银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才获准在广东设造币厂。此后,湖北、江苏等省纷纷仿效。1905年,清政府开始全面进行货币改革,目的是统一银币。但由于本位币不定,引起了“两”“元”之争。焦点是用“两”还是用“元”,以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代表的“一两”银币派认为各国应有自己的币制体系,中国不能亵渎国体而丧失主权……1910年,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自此,两元之争落下帷幕。……1911年,停止各省自由铸造,铸币权统归中央。……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灭亡,银币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行。

——摘编自刘士刚《晚清的货币政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货币改革的特点并评价上述改革。

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即现代化的过程,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复杂的过程。以下表格内容摘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项目

西欧—内源性现代化

东亚——外源性现代化

1.前现代传统结构的状况

多元型等级结构,封建庄园与自治城市并立,新生的资本主义因素从内部引起旧制度转变

一元型专制结构,王权与小农经济牢固结合,旧制度在外来因素的冲击下逐渐解体

2.外部环境

面对相对稳定的分散的农业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局都不大

面对激烈竞争不断扩大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发展差距和技术差距愈来愈大

3.人口背景

人口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后,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5%—15%

人口高增长出现在工业化启动之前,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20%—30%

4.文化背景

同质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的自我革新与扩散

外来异质文化(现代西方文化)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挑战与渗透

5.现代化启动的内部条件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增长,引发长期的渐进性的社会内部变革

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微弱,外来挑战造成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自我转型困难

6.现代化启动的外部条件

开辟海外市场,拥有通过殖民扩张进行资源掠夺,资本积累,移民等先占优势

被西方殖民主义边缘化或半边缘化,但可利用外资、外债和外国先进技术,发挥迟发展优势

7.现代化启动的顺序

一般以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为先导,推动政治

一般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变革的总趋势是自上而下

8.现代化的中心角色

新兴的市民、商人、企业家、制造商等分散的社会群体扮演中心角色

现代民族国家、改革政党等有组织的社会主导力量

9.现代化的主流模式与战略

自主型市场经济;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非自主型的中央统治经济或混合经济;强制性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

从以上表格的“项目”中任选两个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西欧和东亚的现代化启动进行说明。

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试评价这一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援助中国”?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最早的江南女校是在西方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福音的背景下建立的。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的江南教会女校,作为传统中国土地上的一个赞新的文化现象,虽然面临重重阻力,但是仍然不断地将女性(应)接受知识这种观念向外传播。1898年,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校——中国女学堂(亦名经正女学堂)诞生于上海。上海是近代江南女子教育的一个中心,女子教育开始在近代蓬勃发展。在朝廷和社会兴废女学的长期争议中,民间办女校之风渐兴,打破了教会女校一家独大的局面。清政府被迫于20世纪初做出变革姿态,实施“新政”,并对女学开禁。此后,官办女校在全国范围内日渐兴盛,而江南女校则始终居于领先地位。民国建立后,社会变革不断,女校和女学生无可避免地卷入历史洪流中,在改写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创造着历史,部分进步的在校女生和毕业女生不甘于“他者”的身份,开始为“女界”的未来奔走呼号。

——摘编自徐宁《女校与近代江南社会的史迁(1850一1931)》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 C . 甲午战争 D . 维新变法
如图,这一组图的主题是(  )

A .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B . 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C . 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 D . 罪恶的殖民扩张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 .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 .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 .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即1841年5月30日),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    )
A . 反割台斗争 B . 义和团运动 C . 三元里抗英斗争 D . 反洋教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说道:“夷兵除枪炮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至岸上,则无他技能,且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足以致其死命。”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 林则徐并非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 林则徐对英军的认识肤浅 C . 林则徐欺瞒皇帝,好战喜功 D . “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根据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上述规定(    )
A . 使英国商品畅销于中国内地 B . 导致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C .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 . 反映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诉求
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对答1

森:至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李: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

对答2

森:中国不收其(朝鲜)钱粮,不管他政事,所以不算属国。李:高丽诸国,此是外落……钱粮政事,向归本国(朝鲜)经理。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

A . 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 . 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排战朝贡体系 C . 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 . 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