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知识点题库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 . 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B . 保护鸦片贸易 C . 割占中国领土 D . 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
《五口通商章程》附带的《海关税则》规定,中国海关税率大幅度压低到5%-6%左右。这一规定反映了: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初衷②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 ③海关失去了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 ④中国海关税与国际接轨 ( )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

A . 革命性质的变化,中国革命转化为民主革命 B .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C .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国际地位的变化,中国从属于西方
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 . 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 . 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 . 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某条约规定:“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 .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 . 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 .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两次鸦片战争

A . 背景相同 B . 目的和性质相同 C . 方式相同 D . 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两次鸦片战争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 . 侵略者都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 B . 有利于外国侵略者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C . 直接威胁清朝统治中心 D . 勒索大量赔款
欧美的历史学家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鸦片战争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

A . 用武力冲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障碍  B . 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C . 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D . 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

A . “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B . “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C . “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D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上述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

A . 司法主权 B . 关贸主权 C . 军事主权 D . 领土主权
《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

A . 反映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B . 导致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C . 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 . 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国藩是封建中国数千年尤其是两宋以下封建统治阶级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体现者,又是鸦片战争后百年来一切对外投降对内屠杀的反革命的汉奸刽子手们的“安内攘外”路线的第一个大师……他精通极端专制主义也是极端奴隶主义的哲学——程朱道学,运用在言论上,就是满口“诚”“礼”“仁义”“道德”等字样;运用在行动上,就是极度的残忍,屠杀数千万中国人民,认为“痛快”。他被《天朝田亩制度》骇到了,要挽救封建统治者的权利,牺牲数千万人的生命,就是“卫吾道”,所讲的“道”,只是少数大地主大官僚的“道”,从人民看来,恰恰是大逆不道。

——范文澜《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1944年)

材料二:《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是1944年我在延安时写的。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而他的伪善乔装却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为“圣人”,以为麻醉青年、欺蔽群众的偶像。为了澄清当时一些人的混乱思想,所以有揭穿曾国藩这个汉奸刽子手本来面目的必要。这篇文章便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写出的。

——范文澜1954年8月

  1. (1)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范文澜评价曾国藩的依据以及影响其评价的因素。
  2. (2) 你认为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评价曾国藩?请补充史实说明。
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
A . 垄断贸易的要求 B . 商品输出的要求 C . 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 . 资本输出的要求
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这一状况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 《天津条约》签订 B . 《北京条约》签订 C . 《马关条约》签订 D . 《南京条约》签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二十八(1848后)年,由徐继畲撰写的《瀛环志略》刊印。在撰写本书时,徐继畲与来华的各国外交官员、传教士、医生、商人等各阶层人士频繁接触,“每晤泰西人辄披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图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美籍华人学者费正清谈到:“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比较系统。因为徐继畲主管福州商务,所以他能够把他的公务与写作结合起来。这样,他每天写作,历时五年,根据外国资料编成了这部书。”

材料二: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介绍了亚、非、欧、关、澳五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概况。他盛赞关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创始人华盛顿“少有大志,兼资文武,雄略过人”,“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嚣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为此徐继畲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列强侵略、作者身份、西学传入等方面,分析《瀛环志略》成书的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徐继畲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两个世界——两个现象

英国:

1760年,乔治三世继承英国王位。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培植亲信,控制议会,组成一个亲国王的政府,王权呈现扩大趋势。在这期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国内对乔治三世的内外政策不满,抗议声不断。在内外压力下,亲国王的内阁倒台。1784年,年仅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且在选举中获胜,国王对议会的控制力被大大削弱。

中国:

皇上天纵聪明,高瞻远瞩,见事也比臣高上百倍,臣想来想去,撤藩有撤的好处,不撤也有不撤的好处,心中好生委决不下,接连几天睡不着觉。后来忽然想到一件事,登时放心,昨晚就睡得着了。原来臣心想,皇上思虑周详,算无遗策,满朝臣子们所想到的事情,早已一一都在皇上的预料中。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材料2:两个世界——两种认识

中国看英国

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

——琦善(直隶总督,钦差大臣)

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

—林则徐《鸦片奏案》《鸦片战后》(二)97页

英国看中国

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马戛尔尼

  1. (1) 根据材料1,“两个现象”的背后反映了中英两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有何不同?
  2. (2) 根据材料2,中英两个国家是怎样看待对方的?这“两种认识”说明了什么?
  3. (3) 以上材料说明中英两国的力量对比是怎样的?
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后,在两广总督府发现了《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批准文本,这些本应由中央朝廷保管的重要文件却在地方官府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A . 条约涉及广州便于执行 B . 传统夷夏观念根深蒂固 C . 交通不便条约就近存放 D . 条约丧权辱国不敢上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初,嘉庆皇帝与一个大臣有如下的对话:

皇帝问:英国是否富?

大臣答:彼国富,是由于中国富,彼国才富。富不如中国。

皇帝问:何以见得?

大臣答:英国从中国买进茶叶,再转手卖给其他小国,这不是说明彼国是借了中国的光吗?假如我们禁止茶叶出口,那英国就会穷得无法过日子。

皇帝说:说的是。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材料三: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61人,孙文17人,曹操11人,诸葛亮8人…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嘉庆皇帝和大臣对英国的看法对吗?为什么?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材料三中,崇拜孙文的人数仅次于孔孟,名列第三。这能反映什么问题?
  2. (2) 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
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规定:“英人与华民交涉诉讼一款……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上述规定最主要的影响是(    )
A . 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 B . 按英国法律英人犯法难逃罪责 C .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双方都有利 D .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双方都有利
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该言论旨在(    )
A . 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 B . 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 C . 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 D . 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