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点题库

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但后来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原因是

A .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C . 国共十年的对峙 D . 新中国的建立
美国学者费正清曾说:“1949年以来的中国革命,从其牵涉到的人数或从其变革的广度和速度来说,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对世界外部地区来说,这也是现代一次最少为外人所知的事件。”在他看来,这一事件表明
①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
②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③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当时没有被西方世界认识
④人民革命政权替代了反动的封建专制政权

A . ①③ B . 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
①平等性            ②广泛性            ③继承性            ④深刻性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A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 .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D . 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两部重要的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两部宪法最大的不同是

A . 制定背景不同 B . 性质不同 C . 具体内容不同 D . 颁布机构不同
下列条款,出现在198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是(     )

A . “合作社经济为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应扶助其发展” B . “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 “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           )

A . 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B . 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C . 要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D . 要严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背景和意义。

  2. (2) 材料三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  “人民主权的原则……是无可争议的”,但“主权只是一个有限的和相对的存在”。“如果你确信人民主权不受限制,你就等于随意创造并向人类社会抛出了一个本身过度强大的权力,不管它落到什么人手里,它必定构成一项罪恶。”

    ——摘自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等

    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人民主权思想在中、西方具体实践的差异。

截至2003年11月,宁波市海曙区59个居委会全部实行了直选。16万选民热情参与直选,成为国内第一个社区居委会全部直选的行政区。这充分说明(    )
A .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健全和发展 B . 我国的民主发展程度最为完善 C . 在我国人人享有选举权 D . 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直接选举方式已全面铺开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 . 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 . 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 . 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 .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978年、197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达到5.3%和5.4%。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有1500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待业人数的最高峰。大量待业人员出现的原因是(  )
A . 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B . 国民经济处于徘徊局面 C . 拨乱反正知青大量返城 D . 国企改革下岗职工增多
1979年,负责修订《速捕拘留条例》的彭真特别强调,要将“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住宅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写进条例。这一要求(    )
A . 说明新中国法律体系已形成 B . 吸取了“文革”的惨痛教训 C . 表明人民民主实现了法制化 D . 反映了人民的权利无法保障
2015年3月,习.平主席为两岸关系定调,强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不移为两岸同胞谋福祉”和“坚定不移携手民族复兴”。这些大政方针实现的基础和前提是(    )
A . 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B . 海协、海基会的沟通 C . 两岸三通的扩大 D . 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最重要的表现是(    )
A . 会议代表具有广泛性 B . 讨论了新中国成立问题 C . 通过了《共同纲领》 D . 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策
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C . 中共十五大 D .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古往今来,国家治理与制度设计、治国理念等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六世纪,大流士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20多个行省,其总督由皇帝任命。各省有固定的税收额度,并统一了全国的币制,金币的铸造权归中央。为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互异的问题,将阿拉米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语言。大流士强化“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的君主制传统,并使各行省驻军归中央政府节制。

秦帝国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全盘实行自战国以来各国陆续采取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免地方行政首长。实行土地私有制,社会成员以统一的田租、口赋、兵役、力役等形式向国家尽义务。为使帝国境内的经济发展,秦始皇在统一当年就采取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及车轨的措施,并以秦国成文法为基础,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在军事上,秦帝国的三大兵种分属地方和中央两大系统,军权集中于皇帝本人。

——摘自段清波《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波斯帝国和秦始皇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相同点。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这种“人文思想”?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文科试题,说明:此题仅为文科生作答)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工业发端于19世纪40年代,从1843年上海出现第一家现代企业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虽然经历了100多年,但是现代工业十分薄弱。外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工业,主要是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和榨取廉价劳动力。因此,外国资本的投资集中在采矿业和轻纺工业,而钢铁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得不到发展。

——摘自陈向东《毛.泽东五十年代在天津调查研究的实践与思想》

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开展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投产,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巨变,也使原有工业布局明显变化,一定程度改变了旧中国偏重沿海、沿江地区、内地稀少的现状。

——陈争平、兰日旭《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1979——1981年我国农轻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阻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一五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的积极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农轻重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 . 《井冈山的斗争》 B . 《论人民民主专政》 C . 《共同纲领》 D . 《论十大关系》
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等关键词获得中国政治学者较多的关注。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   )
A .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B . 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 . 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D .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国家及时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通过了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察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律。这表明,这一时期(   )
A . 首要任务是通过立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 . 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法律法规体系 C . 突出落实“依法治国”理念 D . 法制建设适应了工业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