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酶的特性 知识点题库

下图①表示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图②表示外界环境温度与某一哺乳动物体内酶活性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①图中乙酶活性的改变可能是因为其分子结构的改变 B . ①图中甲酶可能是核酶 C . ②图表示的酶可以是人体细胞内的呼吸酶 D . ②图表示酶的活性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说明酶已经失活
某加酶洗衣粉说明上注明用40~60℃的温水浸泡去污效果更佳,这说明酶的催化 ( )

A . 有高效性 B . 有特异性 C . 需要适宜的条件 D . 有多样性
某同学为了研究酶的专一性问题,做了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淀粉酶能否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可通过有无还原糖特定的颜色反应来证明 B . 实验中有两次控制温度,目的是一样的 C . 该实验也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的作用 D . 蔗糖的纯度与新鲜程度如何并不影响实验
一份淀粉酶能将100万份淀粉水解成麦芽糖而不能水解一份麦芽糖,这说明了酶的(    )

A . 专一性、特殊性 B . 专一性、多样性 C . 高效性、特殊性 D . 高效性、专一性
某兴趣小组围绕酶的特性进行如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已知酚氧化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能使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比如酚氧化酶可引起果蔬酶促褐变,也是引起果汁褐变的最主要因素.将含有酚氧化酶的提取液分装在甲、乙、丙三只试管内,然后进行以下操作:

第一步:甲试管不作处理,乙试管加入蛋白酶,丙试管滴加强酸物质.

第二步:10分钟后,向三只试管内分别加入2mL缓冲液.

第三步:再向每试管内加入2mL酚类物质,并观察三只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

(1)预测实验结果:甲、乙、丙三支试管内的颜色分别为

(2)实验分析:试管甲、丙对照,可得出的结论是 .

(3)知识拓展:酚氧化酶的合成是否需要酶的催化? ;是否需要ATP提供能量? .

实验二:验证淀粉酶的专一性,设计以下三种方法方案.


各组试管的添加物质

鉴定试剂

方案一

一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淀粉,另一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蔗糖

碘液

方案二

一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淀粉,另一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蔗糖

斐林试剂

方案三

一组试管内加淀粉酶和淀粉,另一组试管内加蔗糖酶和淀粉

碘液

(4)方案一不可行的原因是 

    方案三不可行的原因是 

苎麻俗称“中国草”,苎麻纤维所制纺织品具有挺括凉爽、易洗快干、牢固舒适等特点,颇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1)苎麻的β﹣葡糖基转移酶能催化纤维素合成,该酶能提高反应速率的机理是 

(2)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苎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净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曲线.

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其中与 作用有关的酶的最适温度更高.

②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  ℃.在温度为40℃的条件下,该苎麻叶肉细胞叶绿体利用的CO2来源是 

③若温度保持在20℃的条件下,长时间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该苎麻能否正常生长?,原因是 

(3)为解决苎麻纤维颜色单一的问题,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对苎麻进行了改良,其基本流程如图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用到 酶,质粒的③端会和切出的目的基因的端  (填①或②)相连接

②苎麻茎尖细胞通过  (填生物技术名称)获得完整植株的过程,有力的证明了及时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性.

如图为酶作用的模式图.据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该模型中b为催化该反应的酶 B . 该模型能体现酶易受温度的影响 C . 该模型中c为该反应的底物 D . 该模型体现了酶具有专一性
“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是由于成片的黄栌或枫树叶片逐渐变红形成的.假若你是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员,请你利用暑假对这一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假设:叶片变红现象受温度影响.

围绕该实验假设,有的同学主张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才能对实验组的温度进行设置,该“有关资料”应为 

实验材料:盆栽的黄栌或枫树、透明的恒温箱等实验用具.

实验步骤:

(1) ;

(2)

(3) .

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在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之所以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是因为(  )
A . 酶的催化效率具有高效性 B . 酶的种类具有多样性 C .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D . 酶的空间结构具有稳定性
纯唾液和稀释10倍的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的实验,其效果完全相同,说明酶具有(  )
A . 催化性 B . 专一性 C . 高效性 D . 稳定性
下列关于酶、酶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酶是活细胞产生的;

②蔗糖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生成砖红色沉淀;

③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酶;

④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肝脏研磨液后的现象是产生的气泡少而迅速,持续的时间短;

⑤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

⑥不可用同一吸管吸取肝脏研磨液与氯化铁溶液来验证酶的高效性;

⑦酶促反应与外界条件无关;

⑧向加入淀粉酶的淀粉溶液中,滴加班氏糖定性试剂在水浴条件下可生成氧化亚铜沉淀.

A . ①⑤⑥⑧ B . ①②④⑤⑥⑧ C . ①④⑤⑥⑧ D . ②③④⑦
重金属离子会导致蛋白质分子变性,为验证铜离子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已知SO42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请回答:

(一)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试管甲

试管乙

步骤1

加入1%CuSO4溶液和pH6.8的缓冲液各1mL

加入A 

步骤2

各加入1%的淀粉酶溶液1mL,混匀后放置一段时间

步骤3

各加入1%的淀粉溶液1mL,B 

步骤4

取出试管,各加入1%的碘溶液3滴,观察颜色变化

(二)讨论与分析

  1. (1) 实验中设置试管乙的目的是,“实验步骤”中A处为,B处为
  2. (2) 有同学提出由于CuSO4溶液呈蓝色,用上述步骤的检测方法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请你提出另外一种结果检测方法并预测实验结果.

    ①检测方法:

    ②预测结果:试管甲;试管乙

水杨酸(SA)在植物体内许多代谢途径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以黄瓜幼苗为材料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组别

第1﹣3天

第4﹣9天

第10天

叶面喷洒

日温/夜温

光照

日温/夜温

光照

分组

检测

A

H2O

25℃/18℃

适宜

25℃/18℃

适宜

A1

光合速率

A2

G基因表达量

B

25℃/18℃

适宜

25℃/12℃

适宜

B1

光合速率

B2

G基因表达量

C

SA

25℃/18℃

适宜

25℃/12℃

适宜

C1

光合速率

C2

G基因表达量

  1. (1) 实验中对照组为 , 实验组为 . B组叶面应喷洒 . 检测光合速率之前,应(填“诱导气孔开放”、“诱导气孔关闭”或“不做处理”),以使结果更科学准确,效果明显.

  2. (2) G基因的表达产物是光合作用中需要的一种酶,它依赖于[H]发挥催化作用,推测这种酶参与了光合作用中C3过程.该过程在(填场所)进行.

  3. (3)

    实验检测结果如图.


    ①检测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 , 但提前外施SA可明显减轻影响.

    ②G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表明:SA的上述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光合作用相关酶的合成,以达到适应不良条件胁迫的能力.

  4. (4)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水杨酸对条件下黄瓜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用花生子叶做脂肪的鉴定,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或者红色的脂肪滴 B .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底物 C . 将糖尿病病人的尿液加入斐林试剂,溶液中出现砖红色沉淀 D . 探索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各组的pH要保持相同
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作用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B . 观察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不可选用开放的豌豆花的花药作为实验材料 C . 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选择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底物 D .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时,应选择染色均匀,细胞质色泽较深的区域
酵母菌M能分泌A酶和B酶,如图表示在不同温度下测得两种酶活性的曲线图,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 A酶和B酶在50℃时酶活性均最大 B . 80℃时,A酶仍未完全失活 C . 当温度为20℃,酶的空间结构很不稳定 D . 温度从80℃降至50℃时,酶的活性可能无法恢复到最大值
在测定胰蛋白酶的活性时,将溶液的pH 由 2 升至10的过程,胰蛋白酶活性将( )
A . 不断上升 B . 没有变化 C . 先升后降 D . 先降后升
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酶和ATP均具有专一性 B . 有些酶可以作为其他酶的底物 C . 细胞中的酶与ATP的合成无关 D .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需要ATP但不需要酶
下列关于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大多数酶的合成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B . 高温、强酸会破坏酶的结构而使其失去活性 C . 酶在代谢中起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反应活化能 D .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进行鉴定
生物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广泛应用于纺织、石油、造纸、食品加工以及污染治理等领域。下列有关生物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都是蛋白质 B . 具有高效性 C . 低温会使酶变性 D . 在内质网中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