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知识点题库

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

A . 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 B . 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 . 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D . 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金色花》的作者是(国家)诗人,他曾在1913年获奖。

《金色花》结尾 “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这一句是如何体现母爱的?


下列加线词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  )

A . 儿女讲论文义 B . 则是无 C . 而去 D . 下车
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 《羚羊木雕》一文通过对人物的恰当描写,成功地塑造了各具特征的人物,比如,不怒自威的妈妈,急躁严厉的爸爸。 B . 《论语》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 . 课文《春》描写了春天草花风雨等美好景色,既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又表现了作者在迷惘徘徊之时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时的喜悦之情。 D . 《秋天的怀念》一文的题目满含深意,令人回味。母亲带儿子秋天赏菊的愿望未能实现,母亲在秋天病逝,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赏菊时怀念母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1. (1) 母亲要走大路的原因是。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2. (2) “早已习惯”和“还习惯”以及“强壮”和“高大”能否互换?为什么?
  3. (3) “决定委屈儿子了”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4. (4) 母亲改变主意不走大路而走小路的原因是
  5. (5)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中的“责任的重大”具体指什么?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 (1) 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 (2) 简要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①“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②“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3. (3) 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 (4) 如果将这篇课文的标题改为“怀念”好吗?为什么?
  5. (5) 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仔细观察下边漫画《传承》,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陈柏清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顶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如此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的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地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须说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被无限拉长。心里稍稍感觉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散文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选自《思维与智慧》)

  1. (1) 本文按顺序以为线索行文。
  2. (2)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笑着离开的母亲,内心有几分喜悦。 B . 十七岁时夏末秋初的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我”虽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C . 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我”稍稍感觉酸涩,又觉无聊。 D .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离世,“我”的内心痛苦沉重。
  3. (3) 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4. (4)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被无限拉长。(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5. (5) 本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的母亲又_____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我决定_____儿子,因为我们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A . ①度    ②无奈    ③屈服 B . ①拖    ②高兴    ③屈服 C . ①熬    ②信服    ③委屈 D . ①活    ②犹豫    ③委屈
《散文诗二首》运用托物言情的方法歌颂了伟大的母爱,请你运用此法写一个片段,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1]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砸)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2]“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痪(tān)雁阵暴怒无长 B . 气(pí)沉寂砸碎 C . 弄(shì)墙璧恢复 D . 宿整宿(sù)捶打翻来覆去
  2.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摔  默  默 B . 摔  偷  偷 C . 砸  默  默 D . 砸  偷  偷
  3. (3) 在文中[]处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第[1]处:句号第[2]处:逗号第[3]处:破折号 B . 第[1]处:句号第[2]处:冒号第[3]处:省略号 C . 第[1]处:分号第[2]处:逗号第[3]处:省略号 D . 第[1]处:分号第[2]处:冒号第[3]处:破折号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故乡的灯火

邓英好

小时候,村庄的黑夜是被煤油灯点燃的。

夜的帷幕才刚刚拉开,家家户户的灯光便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那一窗窗灯光在硕大夜空的笼罩下,泛着清幽细微的光芒,透射着最为纯粹而原始的光泽,静静地散落在村庄之中。

我时常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夜路,磕磕绊绊地在无边的黑夜中穿行,大地已经沉睡,冷落的乡村小道寂静无声,我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和喘息声。害怕,对黑夜的害怕,让我时不时地往身后看,以为有人跟在身后。脑中还不断地恶补遇到恶人、恶狗,甚至恶鬼的各种情形,我该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盏灯像萤火虫飞进心田,猛地点燃黑暗的心,温暖全身。于是,走夜路的担忧在灯火中悄然冰释,狂飙的心转瞬融化成一潭清清的水。

我渐行渐远,灯火依然穿透黑暗,默默为我送行。虽然灯光已经疏落散淡,却明灭变幻,一直在鼓励着我,安慰着我。

月亮是乡村最亮的一盏灯。月夜的村庄就像一个欢乐的剧场,而拉开剧场帷幕的则是那皎洁的月亮。每当明月升起,只要有人喊一声:“捉迷藏喽!”孩子们便会丢下饭碗,急急地跑出去,三五成群,奔草垛,躲树后,大呼小叫,不亦乐乎。大人们干脆不再点灯,他们或是拿出古旧的二胡在月下打发时光,或是聚在月下说些家长里短的闲话,吐着烟圈,聊得眉飞色舞,这一刻,应该是他们最休闲最温馨的时刻了。

我的父亲,一生都与农田为伴,他就像那风风火火的萤火虫,犁田、插秧、割稻,用辛勤的耕耘来填充孩子们那快速蠕动的胃;母亲则永不停息地寻寻觅觅,育子、洗衣、种菜。吃过晚饭,昏黄的灯影里,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或火炉边说说笑笑,共享家庭温馨时光。父亲或许会绘声绘色地讲起他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向后人叙说一个大家庭绵延、发展和辉煌的历史;母亲呢?“割股奉亲”“卧冰求鲤”之类的民间故事就是她最感兴趣的话题,一家人在贫困中享受着天伦之乐。夜半梦醒,一定有父母的身影在陪伴,柔和的灯影下,母亲摇着那辆破旧的纺车,将寻常的日子纺成细细的丝线,结成梭形的果实;父亲或扎扫把或编竹篾。他们用日渐消瘦的身子,铸就了孩子们向往飞翔天空的灵魂。

上学以后,我就着那如豆灯火复习功课。静谧的灯火下,母亲微笑着陪在我的身边,眼里满是希望。她带着顶针或缝衣或做鞋,一针针、一线线,把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温暖,全部纳进鞋底和夹袄里。她不时用针将灯芯挑上几挑,努力让火苗再旺一点,那灯火,便带着母爱,带着温暖,扑在我身上,让温柔和幸福之光在我心里滋长……

乡村的那一盏盏灯火,虽不明亮却有着醉人的暖意。照亮了一个个窗口,照亮了一张张或温馨,或疲惫,或幸福的脸。大人们借着那灯火,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愣是将艰难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年轻人借着那灯火的光芒,圆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学梦,脱胎换骨地成了城里人。

那年月,我如此,我家如此,故乡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家庭也几乎如此。

那年夏天,我圆了我的大学梦。

随后,我告别了亲人和朋友,也告别了故乡的灯火,走过村头,跨过那条伴我成长的藕池河,走入灯火通明的城市。城市处处充盈着忙碌和嘈杂,夜的灯光也显得凌乱和不安,我愈加想念故乡的灯火,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 在“读美文·学写作”活动中,老师推荐阅读散文《故乡的灯火》,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请你完成。

    一个好的结尾,可以让文章读起来更有深度、更有余味,如何创作一个好的结尾呢?老师在活动中指出:好的结尾要与文章整体思路和行文风格一致,与文章整体意境一致,在此基础上如果有耐人寻味的语言,就更好了。请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补写文章结尾画横线处空缺的内容。

  2. (2) 本次阅读活动中设置了“美文美语”“情感天地”“写法指津”三个鉴赏专题,请选择其中一个专题,为《故乡的灯火》一文写一段鉴赏语。(不少于100字)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年少的时候,母亲就是我们的守护神,每一次从梦中醒来,都会看到母亲温柔的目光;每一次跌倒,都会得到母亲的搀扶。冬天里,____ ;夏天里,____ ;秋天里,____ ;春天里,____  。

①母亲就是月亮,映着我们床前的明月光

②母亲就是一片绿荫,为我们遮挡太阳

③母亲就是小火炉,摸起来,暖暖的

④母亲就是暖阳,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坚强

A . ②①④③ B . ②③①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③②①④
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 . 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 . 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 . 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身临其境地为对方着想。 B . 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 , 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C . 垃圾广告、恶意插件、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 . 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张明,竟然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真令人触目惊心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①这是一个高大深彩,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②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穷困,言辞也愈凄苦。不就,忽然从铜像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乙】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1. (1) 选文出自名著《》,作者是
  2. (2) 选段一中的“他”是。起初鲁迅认为文中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3. (3) 选段二中的“他”是。文中的“他”在鲁迅眼中是个怎样的人?
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宋朝文学家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 B .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做过太丘长。 C .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 D . 《咏雪》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及其相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金色花》通过叙述一个孩子与母亲嬉戏的过程,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 B .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1913年,他以《新月集》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C . 《荷叶·母亲》用触景生情、托物喻人的手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表现了母爱的力量和无私。 D . 冰心的代表作《繁星》《春水》以爱的哲学为核心,通过隽永的文字来赞美母爱、童心、自然。
根据相关任务,完成整理单。
  1. (1)  探古人之风主题整理单

    请在[板块一]为小芳找个最适合她的微信群。

     [板块一]选国学微信群

    你的同学小芳想找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一些感兴趣的国学问题。若有以下四个国学爱好者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    )

    A . 不惑岁月 B . 豆蔻年华 C . 而立之家 D . 弱冠一组
  2. (2) 参照[板块二]中的栏目命名,对应图片为此栏目拟写一个小标题。

     [板块二]拟写小标题

    活动之前,7年级1班出了一期板报,除了“同学风采”“友谊名言”“交友之道”等栏目之外,还张贴了一组图片,请你给这一栏目拟写一个小标题。小标题:

  3. (3) 将[板块三]中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板块三]吟诵友情诗

    朋友相敬,敬于德;朋友相交,交于情。年轻的李白离开故乡外出闯荡,面对一轮明月,他用三个地名的诗句“”(《峨眉山月歌》)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友人王昌龄被贬,路途遥远,前方茫茫,李白听说后,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传达自己的牵挂之情;而杜甫在江南暮春时节和故人重逢,唱出了“”《江南逢李龟年》,既抒发对个人身世的悲哀,也感慨一个繁华时代的落幕。人生得两三益友,真乃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