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知识点题库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ài)      呻(yín)       根问底(páo) B . (cuì)     干(hé)        气喘吁(yù) C . 薄(bǐ)      滑(jì)        沉默言(ɡuǎ) D . (juàn)    磨(zuó)       轻怕重(niǎn)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徇职      流淌      废墟      慷慨 B . 坍蹋      晕眩      耸立      硬朗 C . 安慰      抽噎      哭泣      灼人 D . 陵乱      酬劳      派遣      嘘声
阅读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完成小题。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云上,便诗情到碧霄。

  1. (1) 赏析划线的字,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2. (2) 请从题材、景致、情思、意境、艺术手法方面对本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夫君子之    

    ②非学无以广才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 (3) 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不能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评论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把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刷下去了,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就是自己的。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⑥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使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使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选自《冯友兰读书与做人》,有删改)

  1. (1) 冯友兰将自己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四点。通读全文,将第①段横线上的四点经验补全(每点三个字)。
  2. (2) 从文章内容看,值得精读的书籍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3. (3) 结合第④段内容,说说划线的“过河拆桥”一词的含义。
  4. (4) 指出第⑥段运用的论证方法,略作分析。
请以“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生活中感动总是不期而至。我们感动于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始终保持着极端的热;感动于植树的牧羊人靠自己强大的yì力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感动于莫顿·亨特在那个 zhuó 热的七月天,于畏惧中获得的成就感;感动于诸葛亮对儿子关于修身养德的zhūn zhūn教诲。收藏这些感动,让我们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1. (1) 划线字“忱”的正确读音是(    )
    A . chén B . zhěn
  2. (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zhuò

    zhūn  zhūn

    教诲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有许多值得我们珍惜、回忆的点滴,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一些事,这些人和事或给我们带来感动和教诲,或给我们增添自信和勇气。这些点滴就是散落在我们生命里的碎片,时不时发出金灿灿的光芒,给我们的人生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请以“拾起生命里的碎片”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刨根问底 , 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B . 他的吝啬是出了名的,已经到了不毛之地 C . 现在经济不景气,我劝你安心工作,不要见异思迁了。 D . 对别人漠不关心的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关心。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各题。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      , 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埃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     了。这里有五六dònɡ     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坐教堂,钟楼也已经tān     塌了。

  1. (1) 给加点的字注拼音。

       干

  2.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五六dònɡ   tān

  3. (3) 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改为

按要求填空。
  1. (1)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时期的家、家。本文作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述的。
  2. (2) 出自本文的成语有:
  3. (3) 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
  4. (4) 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七年级3班的同学们阅读了《西游记》,计划编辑一本关于孙悟空成长的电子杂志,请你积极参与!
  1. (1) 【活动一:品读经典】

    目录

    第一章 漫漫修行路

    1神猴出世显不凡  2立志拜师学法术

    3齐天大圣闹天宫  4五行山下定心猿

    5不堪数落离师  6三打白骨遭岖逐

    7苦求不成离团队  8功成行满见真知

    第二章 昭昭启人心

    1丑猢孙与美猴王  2齐天大圣与斗战胜佛

    同学们跳读全书后初步拟定了电子杂志的目录,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画横线的“漫漫”和“昭昭”都是叠词,用在章节标题中显得工整匀称。 B . 加点的“怒”字准确地写出了孙悟空离开师父时的情绪。 C . “不堪数落”“功成行满”都是褒义词,都含有赞美、肯定的情感。 D . 目录中有两个错别字,分别是“岖”“孙”,应改为“驱”“狲”。
  2. (2) 【活动二:共享名著】

    名著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描述了孙悟空两次离开取经团队时的情形,仔细阅读,你会发现孙悟空的成长变化,请根据提示补充空缺处的内容。

    【甲】……(他)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乙】……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忽闻得水声聒耳。……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探究发现:【甲】段中的离开,孙悟空“按不住心头火”“将身一纵”,向东而去,可见其的性格;【乙】段中的离开,孙悟空向师父告别,离开后还“腮边泪坠”,可见其变得对师父了。

  3. (3) 【活动三:学贵有疑】

    你的同桌读《西游记》时常常有疑问。有一次,他提出:“与天庭的神仙相比,孙悟空的本领到底怎么样?”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他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带厨房的书店

佟雨航

埃里克原是一名厨师,因为手臂意外受伤留下残疾,不得不放弃喜欢的职业。他在伦敦的一条街上开了一家专卖烹饪书籍的书店,可开业后顾客寥寥无几,生意冷清至极,没开半年便濒临倒闭。

一天,埃里克正在书店里想着对策,突然听到一位顾客对她的同伴说:“他们宣传,这里的每一本书都能把人带入美食殿堂,只要按谱做菜,就可以成为‘烹饪高手’……如果真是这样,那厨师还用学吗?我不相信书中的菜谱都是真的。”

听了顾客的话,埃里克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书店里开设一个“检验厨房”,聘请一名“驻店大厨”,当着顾客的面,按照顾客感兴趣的菜谱,做出一盘菜,供顾客亲自品尝,以检验所卖书籍中记载的菜谱是否好用。

自从推出“检验厨房”后,光临书店的顾客猛地多了起来。顾客选好一本烹饪书籍,从中任意挑选出一款菜谱,然后“驻店大厨”就会按照这款菜谱烹饪出一道菜。顾客如果品尝后觉得味道还不错,就会买下这本烹饪书籍带走。此举不但给摆在书架上的图书带来了生机,还受到了顾客的一致好评。如今,埃里克的“烹饪”书店美名远扬,成了伦敦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许多人都会慕名前来,浏览美食书籍,品尝美味饭菜,然后再买些书籍带走。

(选自《家教世界》,有删改)

  1. (1) 埃里克的“烹饪”书店由濒临倒闭到美名远扬,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 (2) 读了文章后,你一定会为埃里克的成功叫好,这也会引起你的思索。请联系下面任意一则或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50字)

    材料一 任何成功首先来源于独特的创意。创意就是成功的起点和基础。创意给你启动一条成功之路,所以叫“创意启动”。——摘自陈放《创意闪电》

    材料二 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问题。

茵陈又绿时

清 菡

母亲坐在院子里,佝着背,埋着头,眼睛盯着手,手不停地忙活着,她脚边是刚从地里挖回来的茵陈。母亲在挑拣茵陈。她专注投入,一丝不苟,唯恐落下一片腐叶,唯恐掺杂进去一根草。整整一个三月,她都在为茵陈忙活着。

我弟弟肝不好。妹妹从药店买回茵陈,让弟弟泡水喝。母亲看到说,那不就是白蒿吗?乡下叫茵陈为白蒿。从此,母亲与茵陈的关系一下子密不可分了。每到阳春三月,天高阳满,万物复苏,家乡的田间地头、沟沿河渠,就会长出茵陈。它叶为白绿,形似菊花,匍匐于地,混于杂草之中。这时,母亲就会拿上小铲,带着塑料袋,急慌慌地奔向田里。

我劝她,在药店买点就行了,何苦受那个罪?她说,哪有地里的新鲜?我又劝她,挖点儿就够了,没必要天天去。她固执地说,你懂啥?三月茵陈四月蒿,过了五月当柴烧。我无言,总觉得她太固执,也就不再说什么了。母亲就这脾气,她认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年轻时是这样,老了,这锋芒也不曾收敛。

一日,父亲给我打来电话说,母亲挖茵陈时把腰扭了,疼得下不了地。我急忙赶回去,一进门,就看到母亲侧躺在炕上。她看到我,要挣扎着起来,可刚一动,就疼得“哎哟——”叫了一声。我本来要说都是挖茵陈惹的祸,可话刚一出口,就被她呛了回来:“我挖我的,碍你啥事了?”然后对站在一旁的弟弟说:“再不喝,我就都倒掉。”母亲就是这样,即使是爱,也这样咄咄逼人。

等腰好了的时候,母亲就又一头扎进“茵陈”里了。

挖茵陈,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挑拣茵陈才叫琐碎。根部的一些尘土、碎毛,都要剔干净,老叶、腐叶都要一片片摘掉。母亲戴了老花镜,搬个凳子,一忙就是一下午。每次挑拣完了,她都艰难地站起来,双手搭在腰间,揉着腰,然后,摘下老花镜,揉揉眼,去完成下一道工序。

茵陈被母亲放在大笸箩里,摊开,在阳光下晾晒。等都干透了,母亲便把它们放在塑料袋里储存起来。在后来没茵陈可挖的日子里,茵陈也顽固地长在母亲的生活里。母亲天天要把茵陈用水煮沸,然后调了蜂蜜,或者煮了大枣,让弟弟喝。喝,必须喝,由不得说不,也由不得你皱眉。弟弟不想听她嚷嚷,就喝,一天不落地喝。

我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用,但一年后,弟弟去检查,肝功能正常了。当然,也有药物的作用。

前年,母亲的生日,吃过饭后,妹妹开车拉母亲和我出去转转。累了,我们坐在椅子上休息,一转眼,母亲却不见了,我们四下里寻找。突然,妹妹指着远处的土坡说:“妈在那里!”

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那是一块土坡,上面绿油油一片,母亲埋着头蹲在那里,手在不停地忙活着。妹妹说:“她准是又在挖茵陈了。”

是呀,再没有什么比茵陈更能占据母亲的心了,或者,它就是一朵花,在母亲的心里常开不败。

当又一个三月到来,茵陈又绿时,我知道,母亲又该忙碌了……

(有删改)

  1. (1) 学习散文单元时,语文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走进散文园地·编辑散文读本”学习活动。

    【活动一:品读散文】

    你所在的小组共同阅读了散文《茵陈又绿时》。组员晓芳提出:“倒数第二段语言优美,点明主题,可以作为文章的结尾,最后一段应该去掉。”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 (2) 【活动二:鉴赏散文】编辑散文读本时,你所在的小组推荐了这篇文章《茵陈又绿时》。请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主题思想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赏析;②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各题。

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

刘世芬

①有一次,作家周晓枫到河北作协开讲座。开讲前,主持人先做介绍,周晓枫坐在台下第一排座椅上,我就坐在她身后。此时的我,作为听众,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极为放松。可我前面的周晓枫,却没将身体向后倚靠,她自始至终将身体离开椅背大约两个拳头的距离,正襟危坐。从后面看,她的双臂应该是整齐地叠放于胸前,绝对是那种芭蕾舞演员的身姿,朴素安然,雕像般一动不动。

②这种坐姿,显现的是一种自律。这种自律唤醒我记忆深处的一个“孩子”。

③那个“孩子”,当时是西安某大型集团总裁助理,27 岁,清瘦、文弱,眼神悠悠淡淡 , 声音细细微微 , 神情羞羞涩涩 , 一举一动,生怕惊动了什么。扎在叔叔阿姨辈的人堆里, 特别是在那群德高望重的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这个词,像是为他定制。

④在周一例会上,我所带的实习团队一律坐到后排,观摩并等待集团为我们举行的欢迎仪式。那“孩子”与那群久经沙场的老前辈一起围坐,研讨上周工作,总结一周得失, 言谈举止间,仍是静悄悄的青涩模样。

⑤如果不是仪式后他坐到后排时那个腰板笔直的姿势,我至多仅记住这样一个安静谦恭的背影。例会结束,欢迎会开始,我们的实习团队围坐到会议桌前,那“孩子”与集团领导则退居会议桌后面——只留三两个中层领导致欢迎词。

⑥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汇报上周各自分管的工作,谁都明白,这一次的例会大有不同, 因为后面坐着我们这些外人。他们虽非首次“登台”,可是有“观众”在场,毕竟有别于平时的“例行公事”,每人都极为“重视”,一板一眼,生怕在外人面前出错。此刻坐到后面,可以稍事放松,允许紧绷的状态分神懈怠。

⑦然而,我还是从会议桌对面一眼看到了他:就在一片静悄悄的松懈中,那“孩子” 依然像国旗班战士一样身姿挺直。能够让我牢记并心有所感,是因为这个姿势的唯一和抢眼。

⑧起初,我还以为他有过军旅经历,他的坐姿真的很“军人”。我曾见过部队官兵们持帽端坐,那神情令人不由自主地心生庄严与敬畏。此刻的他,双腿笔直并拢,笔记本平摊其上,目光平视,而腰板和脊柱,就那么直直地挺立,自始至终,纹丝不动。

⑨这个坐姿,将我狠狠地“蜇”了一下。

⑩在我心中,如此一坐,“泄露”了自励与自持、功力与涵养,为一个初涉职场男孩的一生提供了一套绅士密码。这个姿势所涉极多:砥砺、坚韧、卧薪尝胆,还有表象背后不为人知的心灵熬炼和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成长。

⑪这样的坐姿,看起来似乎缺少那么一点倜傥、洒脱,十足的青涩、懵懂。可是谁又敢说,青涩曾缺席自己的成长?只有青涩才不为世俗所囿滞,才能秉持梦想的鲜纯与清俊。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

⑫十年后,我遇到几位西安作家,向他们打听那“孩子”。那大型集团在全国已如雷贯耳,而那“孩子”已成功甩掉“助理”二字,升任总经理。

⑬不知他现在是否显得成熟了,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的坐姿肯定一如既往。

⑭是的,他和周晓枫的坐姿透露出的是自律。残忍的自律!我有时想,有这个必要吗? 但同时我又明白,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自律以一种水滴石穿的韧性, 成就其人生的辉煌。

⑮而且,这样的坐姿,给人的感受,正与身陷绵软沙发时那种昏昏沉沉的感觉相反—— 那样正襟危坐的人,其心灵是清澈灵透的,其灵魂则是可以飞翔的。

(节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 (1) 选文主要讲述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下面对选文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第③段描写那个“孩子”时,连用三个叠词“悠悠淡淡”“细细微微”“羞羞涩涩”,细腻地表现出那“孩子”在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的样子。 B . 文中第⑥段写集团领导们坐在后面时分神懈怠,与第⑦段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战士一样身姿挺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那“孩子”灵魂的样子。 C . 文中第⑪段“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与第⑭段“但同时我又明白,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 互相照应。 D . 全文紧紧围绕坐姿来写,突出了坐姿里灵魂的样子;第⑫段则插叙了十年后那“孩子” 的状况,深化了文章主旨。
  3. (3) 选文主要写“坐姿”,③④两段为何要用大量笔墨写那个“孩子”的青涩?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 . 职(xùn)     狭(ài)      热(chén)        堂大笑(hōng) B . 塌(dān)          废(xū)      破(chuō)        差不齐(cēn) C . 回(yū)          禁(gù)      晕(xuàn)        精疲力(jié) D . 慢(yín)        微(bó)      纯(cuì)        轻怕重(niān)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为了引起学生对生活技能的重视,学期末,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活技能大赛。 B . 有人说,人只有到了中年之后,才能深切地体味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 C .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不足。 D .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1) 本文作者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人名)。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 

  3. (3) 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我们总会有突如其来的情绪——快乐、沮丧、惊恐、悲伤……搜寻记忆的宝库,找到那件最让你开心的事情,把它写下来,让大家都能感受你的快乐。

请以《那一次,我真开心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要求:1)内容写具体,要有真情实感;

2)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等。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走近一个人,才感受到深藏的温暖;走近一片景,才领略到隐藏的神奇;走近一本书,才发现蕴藏的才情……因为走近,我才知道……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走近你,才知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500字;⑵不得套作、抄袭;⑶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