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知识点题库

下列词语中感情色彩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 结果    果断    奋不顾身    整装待发 B . 头子    轻视    损人利己    见义勇为 C . 领袖    赞扬    宽宏大量    大公无私 D . 发动    保护    洗耳恭听    持之以恒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在成都市教育局的热情邀请下,诗人郑愁予远道而来,与成都教师共享文学之乐。 B . 随着我市“阳光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C .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黄河流域干旱严重,专家预测小麦将减产近30%左右。 D . 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我被护士领着离开病房,准备去八楼手术,一位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我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哎哟,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嘛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躺在病床上暗自庆幸:幸亏老公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劲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里,也不会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医生给我做了各项检查,说我手术恢复得不错,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心里有点儿牵挂了,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我悄悄问护士,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发作。她家里也不宽裕。医院知道情况后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我走出护士站,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收好行李坐在病床上等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老公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1. (1) 请你依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①老公动员大家买小女孩的面包→②→③老公数落“我”,“我”没收他的零花钱→④→⑤

  2. (2) 医院特许小女孩在病房卖面包的原因有哪些?
  3. (3)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的形象特点。
  4. (4) 下列对本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6,7段中写大家懒得理小女孩,甚至会把她赶出病房,是因为她打扰了大家休息。 B . 第8段中老公所说的“心理阴暗”,是指“我”不应该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 C . 第9段写小女孩第二天、第三天都没来,“我”心里有点牵挂了,是因为“我”一直是同情她的,只是受了大家的不良影响。 D . 本文告诉我们:善良是纯洁的,不要因沾染上世俗的灰尘而伤害他人。
  5. (5) 本文中老公对小女孩的态度和众人截然不同,这是什么写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6) 文章结尾处“我”给小女孩的信“什么也没写”,请你替“我”写几句话送给小女孩。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诱惑(yòu)     殉职(xùn)      藐小(mǎo) B . 瞬间(shùn)    热忱(shěn)     坍塌(tān) C . 凝成(níng)    狭隘(yì)       派遣(qiǎn) D . 痴想(chī)     屡次(lǚ)       鄙薄(bǐ)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成为首个集夏奥、冬奥举办地于一身的城市。 B . 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 C .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D . 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我在此次演讲中的不足。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 (1) 联系选文,说说“纯粹的共.产.党员”具有怎样的特点。
  2. (2) 选文的第①②两段突出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选文中的第①段和第②段都谈到了白求恩同志的工作,是否重复?为什么?
  4. (4) 毛.泽东为什么说“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请结合选文,简单说明理由。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纪念白求恩》的作者是毛.泽东。白求恩是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 B .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 .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英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 D . 《诫子书》的作者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职(xùn)        狭(yì)        热(chén)        薄(bì) B . (cuì)      干(hé)      塌(tān)          劳(chóu) C . 热(zhuó)      滑(jì)          恍(hū)          抽(yē) D . (hé)      吟(shēn)      晕(xuàn)          突(wù)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那大圣飘飘荡荡,左沉不能落地,右坠不得存身,就如旋风翻败叶,流水淌残花。滚了一夜,直至天明,方才落在一座山上,双手抱住一块峰石。定性良久,仔细观看,却才认得是小须弥山。大圣长叹一声道:“好厉害妇人!怎么就把老孙送到这里来了?我当年曾记得在此处告求灵吉菩萨降黄风怪救我师父……”

  1. (1) 选段中“好厉害妇人”中的“妇人”指
  2. (2) “妇人”是怎么把“老孙”送到这里来的?她为什么把“老孙”送到这里来?
【荣德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子书

    ②非淡泊无以

    无识者也

  2. (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 (3)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4. (4) 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静修身

    A . 非淡泊无明志 B . 东临碣石,观沧海 C . 为师矣 D . 不敢一得自足
  5. (5) 家书是亲人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是家书,读了【甲】文你认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父亲?【乙】文中,作为兄长的曾国藩对弟弟们提出了怎样的希望?
阅读毕亮的《会走路的花》,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在昭苏高原垦区住了四年,见了四年昭苏的云起云落。当我意识到昭苏的云是一道风景时,我已经快要离开了。

昭苏的云每时是不同的,常常让我应接不暇,让我的笔尖落在纸上,凌乱不堪。而昭苏的云有时也是凌乱的。凌乱只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地上的人的观感,说不定他们正在汇聚,向雨水即将落下的地方靠拢,给亟需雨水的干涸土地来一场透彻的漫灌,让需要的土地都湿润,让这片土地上的牧草都能喝到水,让麦子和油菜在该有雨时就会落雨。

③高原上的人,大多都可以分辨出哪一片云可以下雨,甚至下在什么地方都心知肚明,比天气预报都准确。他们抬头看看云,再看看天,用手一指,喏,山那边有雨,还不小呢。有一回我正巧路过落雨的地方,算是去验证,结果当然准确无比。这是在昭苏高原生活多年的经验积累吗?

④在昭苏高原,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

⑤有一年的雨水真是多。看见云就是雨。雨说下就下,有时滴下几滴就停了;有的时候下得没完没了,许多人就会喝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走在雨水中,就像是麦地里的麦子在风雨中被吹的样子。

⑥雨停了,云还在。

⑦乌鸦似乎和雨水相约而来。雨水多的年成,乌鸦也特别的多。我在昭苏生活到第四个年头的时候,乌鸦在高原周围绕来绕去,到处都是乌鸦的影子和声音,在空旷的草原听着乌鸦啼鸣,丝毫没觉得疹人,草原实在太安静了。不光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的乌鸦,那些在高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军垦也见得不多。夏天的清晨或者晚饭后的黄昏在漫步时,就常听到他们在讨论乌鸦之多,带着许多地方口音的老人,走在高原的路上,云跟在他们身后,默默看着把青春和子孙奉献给高原垦区的老人。云跟在他们身后,不断地看着他们往更远的地方走去也无能为力。

⑧乌鸦并不是一直都在空中,更多时候都停在树上,树是老军垦们初来高原的五六十年代栽下的。五六十年过去了,树上停歇的乌鸦和落下的叶子一样多吧。乌鸦也并不是一直歇在树上,天气正热的正午,他们会成群地落在草地上,喝草地喷灌、滴管洒到地上的水,也会踱步,黑压压的一片落在草地上,绿色就成了点缀,这时候再抬头看天上的云,黑白相映。乌鸦们在草地上不会待得太久,就会一齐飞走,几乎和云层相碰。

⑨乌鸦飞走了,云还在。

⑩云一直都在。

⑪云在许多人的手机和视线里。我的手机里、电脑里就存着近千张昭苏的云。上班路上,散步路上,去连队的路上,看到云漫不经心地在天上飘啊飘,就拿出手机随便拍几张,随手发到微信朋友圈,引起的赞和评论出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这是我生活中的云,再普遍不过了,完全无须大惊小怪。当越来越多的人评论说从来没看到这么干净清澈的云时,我才慢慢意识到,生活在这里我是幸福的。不用为空气担忧,也无须担心喝的水,吃的菜蔬和粮食。

⑫当工业文明发展到许多人随手可以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每时每刻云的不同姿态,也让许多人想看一片没有杂质的云而不得,许多人从出生就未见过蓝天,更未见过诗句中的白云万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真的只成了一句歌词。

⑬当我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云,苦闷于无法描述时,有一天在一家哈萨克人的切面店里买鲜面,店主五岁的女儿正拉着她妈妈的衣角说:“妈妈,快看,会走路的花。”她的手指的正是天上在移动的云群。我知道,这一刻,她是天生的诗人。

  1. (1) 阅读全文后,请以“云”为陈述对象概括文中关于云的“风景”。

    →②→云与鸦黑白相映→③→云是“会走路的花”。

  2. (2) 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①体会第④段“踮起脚尖就能扯下一块云,抖抖就是一阵雨”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②文章以“会走路的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②段画线句反映了“我“面对不同的云无法描述的情形,文章结尾呼应了这句话。 B . “云一直都在”独立成段,与第⑥⑨段一样,只在行文中起过渡作用。 C . 第⑩段朋友圈的反应与“我”的“随便”“随手”形成反差,突出昭苏的云干净清澈的美。 D . 文章第(12)段作者由昭苏的云引发出对环境状况的担忧,丰富了作品的意蕴。
  4. (4) 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都有“云”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它们各自运用的手法和作用。
    [链接]
    材料一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
    材料二 北边的半个天乌云如墨,仿佛有什么大难来临,一切都惊惶失措。(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请赏读下面这副对联,说出这副对联的字体,并将其下联用简体楷书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下面是同学们拟写的一段开场白,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亲爱的同学们:

男:山水怡情,滋养我们的志气。曹操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①,②”抒发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王湾以“③,风正一帆悬”表现开阔的胸怀、雄放的激情;谭嗣同以“④,山入潼关不解平”抒写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女: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有志向的人自信自强。刘禹锡吟“晴空一鹤排云上,⑤”,尽显愈挫愈奋的豪壮情怀;陆游诵“夜阑卧听风吹雨,⑥”,抒发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

男:新一代的我们也当坚守志向。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⑦,⑧。”

合: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期节目——“诵经典诗文,展雄心壮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 , 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

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 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释】①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 儒学先驱。②尊盛:位高势盛。③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④由:奉行,遵从。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以修身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与日去

    ④又天子

  2.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非淡泊无以志/ 聪睿智 B . 非学无以广才/ 土地广 C . 以养德/ 守之以 D . 公欣曰/一沐三握发
  3. (3) 用“/”给画线句断句。(标3 处)

    吾 文 王 之 子 武 王 之 弟 成 王 之 叔 父 也 又 相 天 子

  4. (4)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5. (5) 乙文中周公对儿子提出的六种“谦德”是什么?
  6. (6) 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周公分别对儿子告诫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下面是孙悟空在《西游记》中的称呼,请将其得名原因的序号填入表格内。

①石猴被招安后,玉皇大帝授予他的官职。

②唐僧收孙悟空为徒时为他所取的混名。

③石猴回到花果山后,接受独角鬼王建议所称。

④唐僧师徒取经成功后,如来佛祖授予孙悟空的称号。

称呼

弼马温

齐天大圣

行者

斗战胜佛

得名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陈西村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60多岁的木匠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穿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同辈人陶子树递过红红的烟头。“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功夫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他叼着烟,继续他的活计。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桑伯的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桑伯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自己的儿子。儿子大了,娘死得早,虽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桑果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只是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的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4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在中午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越喝话越多:“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上八府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渓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桑伯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柔时如抚儿头发,刚时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他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院内的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在雕完那朵梅花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桑伯的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郑家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乘车回家,桑果嘟囔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家里又不缺钱花。”水妹再次提出建议。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干的缺德事让爸知道了,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家具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低声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做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较以前白了很多。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10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 (1) 分析下列句子反映的人物心理。

    ①“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功夫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

    ②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了眼眶。

  2. (2) 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3. (3) 品味下面语句,分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柔时如抚儿头发,刚时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他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

  4. (4) 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拓展阅读训练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 (1) 文章②③④段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这一中心论点,试概括②④段的分论点。

    第②段:

    第③段: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

    第④段:

  2. (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 (3) 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个,为本文的中心论点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备选人物:海伦·凯勒   邓稼先   吴王夫差   刘禅   司马迁

  4. (4) 请结合选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责任”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 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闪着一双绿光的狼、碗口粗的蟒蛇、吸血的蝙蝠,各种千奇百怪的野兽,还有……

儿子想哭。儿子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儿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

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到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 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了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种: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钱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 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 (1) 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 (3) 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 (4)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 (5) 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根据相关任务,完成整理单。
  1. (1)  治学修身主题整理单

    将[板块一]中的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板块一]诵读古诗文

    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古典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把并列式意象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夜发清溪

    向三峡,”,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通过数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若出其中;,若出其里”,曹操的《观沧海》描绘 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在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与宏大的抱负。

    ②与人交往,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我们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求学路上,我们认为学习与思考应相辅相成,因为“”。(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语句回答)

  2. (2) 小语将制作一份关于“修身治学”的书签,你觉得[板块二]中的哪一句作为书签内容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板块二]选个人书签

    A.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我选                        ▲                         , 理由                  ▲      

根据阅读积累,完成下列任务。
  1. (1) 下面四幅图取材于《西游记》,请你根据连环画中描绘的四个故事,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

    A . ②③④① B . ③②④① C . ③②①④ D . ③①②④
  2. (2) 人是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的,生命的底色总是在你未谙世事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请你选择《朝花夕拾》中的一篇(见下列选项),结合具体情节和其中一则材料,阐述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阿长与<山海经>》

    C《父亲的病》

    材料一:从1909年鲁迅设计《域外小说集》开始,便和书籍装帧结下了浓厚的缘分。他是新文化运动开始后对自己作品进行装帧设计的第一人,一生更是亲力亲为,参与设计的书刊封面60多个。鲁迅曾对陶元庆说:“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

    ——摘自《春兰秋菊各有时一鲁迅的书籍装帧设计》

    材料二:在北京的时候,每天邮递员在傍晚时分,准时送来信件和包裹,鲁迅都是自己亲自取信,并和邮递员说一会儿家常话。鲁迅的母亲问他:“在外面和邮递员做什么?”鲁迅回答:“他们送信很辛苦,我请他抽根烟,喝点水,休息一下,表示对他工作的感谢。”

    ——(摘自《不一样的鲁迅,一样的温情》)

    材料三: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

    ——(摘自《呐喊·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