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愚公移山 知识点题库

将文言词“毕”“诸”“已”“易”填入下边的空白处。

争论不     移风俗      诉法律

原形露     付实施      鞠躬尽瘁,死而后

《愚公移山》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的人物描写方法。

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 甚矣,汝之不惠。 C .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 .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②甚矣,帝之不惠。

③帝感其诚。

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 . 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 B . 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 C . 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 D . 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
对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杂然相 许: 赞同 B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 寒暑节 易: 交换 D . 而不平 苦: 劳苦
晋文张湛对本文《愚公移山》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也”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文中“”而言的。

解释下列句中多义词用法。

九十         焉置土石          

置土石       始一反             

不可彻         众人             

杂然相         曳屋许声           

操蛇之神     不能称前时之       

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君之力    扶苏数谏故  B . 河曲智叟笑而止曰    此则岳阳楼大观也 C . 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杀众   D . 告之帝    皆以美徐公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表现愚公(       )

A . 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 . 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 . 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 . 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 (1) 愚公认为能够移山的原因是?

  2. (2) 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 .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 . 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D . 选段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
根据提示,用《愚公移山》一文中的原句填空。
  1. (1) 愚公移山的原因:
  2. (2) 愚公移山的目的:
  3. (3) 智叟嘲讽愚公的话:
  4. (4) 愚公认为山可以移走的原因:
  5. (5) 愚公移山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 , 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 , 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 , 与武决去。

    ……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同“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同“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同“诀”。

  1. (1) 下列选项中划线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陵见至诚

    A . 太守即遣人随 B . 不能指一端 C . 安陵君许寡人 D . 可怪也欤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②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3. (3) 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虚词。

①以:残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

②焉:且置土石

始一反

③且:年九十

焉置土石

④之:以君

虽我

⑤其:妻献疑曰

如土石何

⑥而:面山

山不加增

请从下图中选择八个字组成一组对偶句,用简化楷体字写在田字格内。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杂然相

山北之塞

③且置土石

④何而不平

⑤寒暑

河阳之北

⑦而山不加

⑧曾不能毁山之一

⑨固不可

⑩虽我

⑪子子孙孙无穷匮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愚公移山》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山北之基,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山北之塞

    ②杂然相

    ③寒暑

    矣,汝之不惠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 (3) 请比较文中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的看法,说说其不同之处。
  4. (4) 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 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太行、王屋何        闻水声,鸣珮环 B . 帝感其诚                臣知不如徐公美 C . 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其家穿井 D . 孰为汝多乎            人从太守游而乐
  2. (2) 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恐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B .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 . 【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孟”,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D . 【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
  3.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 . 【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C . 【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 D . 【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